民進黨24日召開全國黨代表大會,主席蔡英文將在會中發表重大談話,宣示推動憲政體制改革。她強調,2年前的修憲功敗垂成,台灣人民期盼一個權責更相符的政府,而「我們這一代人的任務,就是為台灣打造一個更可以完善運作的民主憲政體系」。她同時表示,為因應國內外環境的各項變化,民進黨將從啟動內部討論開始,提出新論述予以回應。
民進黨全代會在24日登場,赦扁案及《直轄市長暨縣市長提名特別條例》等高度敏感議題,在會前便已呈現山雨欲來之勢。對於挾高比例連署人數襲來的赦扁案,蔡英文在致辭中完全未做回應,更在演說一開始,先向「呂副總統等黨內前輩」致敬,期勉全黨永遠記得「清廉勤政愛鄉土」的創黨初衷。
蔡英文向黨內大老溫情喊話,強調「民進黨是一個有重量的政黨,它的重量來自於各位無私的奉獻,來自於各位年輕的時候,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衝撞體制,一次又一次投入台灣民主化的運動。」她強調,黨內先進一生努力,就是希望為台灣打造一個「能做到『清廉勤政愛鄉土』這七個字的政黨」。
在重返執政的第二年,蔡英文也針對一年多來的執政成績指出,執政團隊正陸續完成許多歷任政府都做不到的改革,包括年金改革、社會住宅、長照政策、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以及不當黨產的處理等;而國家基礎建設的更新工作,也在日前開展。
蔡英文表示,執政一年以來,各項總體經濟指標持續上修;經濟成長的幅度超越過去的預測,「股市萬點超過100天,打破歷史紀錄」;而政府宣布對軍公教加薪之後,工商界也紛紛跟進,「正向的循環正在展開」,讓民眾感覺到經濟成長的成果,「這樣子的成長才有意義」。
對於不久前接下閣揆職位的賴清德,蔡英文也公開致謝他的「承擔」,並強調「做實事內閣」已經展現行動力,「新閣揆、新局面」,民進黨所率領的執政團隊將在既有基礎上精益求精,奮鬥不懈。
針對近來民進黨內因施政及選舉佈局而齟齬不斷,蔡英文提醒黨內同志,「全國人民想要看到的,不是我們內部的爭議」,而是民進黨人聚在一起,認真思考如何帶領台灣走出歷史所累積下來的困境。
蔡英文提出當前時局的四大變化,包括第一、世界的變化:多元的國際情勢取代了兩極化的世界格局,「民進黨必須跳脫舊框架,重新審視台灣在世界以及地緣政治之中的戰略定位。」
第二、中國的變化:中國崛起是包括台灣在內所有國家必須謹慎面對的趨勢。蔡英文重申年初宣示,強調「必須在堅持台灣主體意識及人民主權的不變原則下,尋找和對岸互動的新模式。」
第三、世界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在全球化與科技不斷推陳出新的情況下,台灣的產業、經濟、財政以及勞動政策如何與時俱進,讓勞資雙方形成雙贏的正向關係,民進黨必須找出新的答案。
第四、台灣社會的變化:台灣的社會力和公民社會正蓬勃發展,如何替台灣整合出前進的步伐,在理論和實際之間維持平衡,讓社會繼續前進?這些是當前的民進黨必須釐清的課題。
蔡英文指出,為了精確回應上述時局變化,民進黨「有必要形成新的論述」,正確認知國內和世界局勢,透過重新定義「民主」和「進步」兩大概念,來確立黨在新時代中的方向及路線。
她指出,民進黨應啟動新論述的討論,過程包括針對外交與國際參與、區域安全與兩岸、國防、自由人權、政治體制、財經、社福、勞動、農林漁牧、教育與文化、數位科技,以及國土規劃等十二大面向的問題,逐項擬定新的因應方針。
蔡英文更針對憲政體制強調,為打造更完善運作的民主憲政體系,憲政體制的改革將是重點,民進黨將先從黨內討論開始,並主動連結社會。她指出,「我們這一代人的任務,就是為台灣打造一個更可以完善運作的民主憲政體系」。
蔡英文表示,2年前修憲功敗垂成,包括「18歲公民權」、「人權條款」、「票票不等值」等高度社會共識的議題,都沒有完成改革;經過三次政黨輪替,建立「一個權責更相符,分工更清楚,各級政府更有效率的政府體制」,是台灣人民殷切期盼的事。
蔡英文重申,「執政不是理所當然」,民進黨必須更加團結,才能達成人民的期待;期許民進黨「不要做一個活在過去的政黨,要做一個勇於承擔台灣未來的政黨」。
蔡英文說,全代會回到創黨之地圓山飯店舉行,象徵大家必須回到初心;民進黨可以從2008年的谷底重返執政,就是因為大家團結,「現在執政了,更應該團結」。
【熱門點閱推薦】
●《大家論壇》瑞典視角:烏克蘭人「猛獸精神」被貪腐輾斃
●【走進羅興亞人現場】貧窮線下的羅興亞棲身處:孟加拉
●為小丑除罪! 「令人害怕的不是小丑」
【延伸閱讀】
●【內幕】「建請特赦阿扁」沒有強制性 全代會照案通過不會擋
●陳明文遊說遭以悍拒
●特赦案通過前「不准批蔡」
●近9成黨代表逼蔡英文處理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