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強度比擬颱風的熱帶性低氣壓壟罩南台灣,不到半日,高雄、台南、屏東就傳出受到「毀滅性暴雨」的侵襲,水淹過半身,23日晚間就有5個縣市宣布緊急停班停課,在民眾緊急返家搶救家園之際,從前88風災的夢靨,似乎又再度回到南台灣之中。
22日台灣南邊形成的熱帶性低氣壓悄悄在高雄、屏東一帶登陸,23日上午,中央氣象局對全台16縣市發布豪大雨特報,並預估將往東北移動,且有增強的趨勢,就算不形成颱風,此熱低壓所帶來的風量及雨量也不不輸給颱風!
果不其然,23日午間,高雄鳳山地區率先傳災情,鳳山車站雨水淹軌面無法行駛,多處主道路皆嚴重積水,車輛窒礙難行,隨後,台南地區也傳出淹水災情,不少車輛都在水中拋錨,出動多組救援大隊幫助行車脫離淹水區。
23日晚間,屏東各地雨勢不斷,多處路段淹水;嘉義東石鄉水淹及腰,嘉義縣消防局不斷接到車輛、民眾遭淹水受困求救電話,各地路樹也被瞬間狂風颳倒,許多店家因為淹水、災情慘重,截至23日晚間9點,全台灣共有624處淹水,另有222戶仍然停電。
經歷一日的狂風暴雨,24日遺憾傳出受災傷亡的消息,高雄一棟興建中的大樓瞬間倒塌,不幸砸中騎車路過的2女1男,3人經搶救仍宣告不治;彰化縣、南投縣交界處的八卦山區,一位80歲的老翁載著78歲的妻子行經此處,但疑因豪雨不斷視線不清,貨車翻落數十公尺的山谷,兩人皆罹難。
南台灣8月23日風雨交加,許多縣市在晚間都紛紛宣布24日停班停課,不過唯獨屏東縣宣布「正常上班上課」,民眾認為雖然屏東雨量未達放假標準,但經過23日的暴雨,多處路段已成危險地區,而受暴雨侵害的家園也需要修復,氣恨的民眾紛紛至縣長潘孟安的臉書表達「屏東人的憤怒」。
另一方面,災情相較不嚴重的中部地區縣市,包括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卻在8月24日凌晨宣布停止上班上課,不過,在24日中部地區皆無大風大雨,除了放錯假的罵聲外,不少民眾都笑稱「賺到一天颱風假」,而不論是林明溱、林佳龍或是彰化縣長魏明谷,臉書都被大量的「瀟灑文」洗版。
「您是我今世看過,最帥,最瀟灑的男人了。當風雨來襲,您總是一聲下令,護集所有人的安危。你的肩膀,是如此的廣闊,當有人需要時,偉大的你總是會讓人覺得安心。每逢豪雨襲來,人民徬徨無助,你總在我們身旁輕輕耳語『不要怕,我已宣告停班停課。』」
水淹南台灣第3天,25日一早,由於山區雨勢已停,陽光露臉,國軍投入千名兵力,前進淹水重災區高雄六龜、台南七股及嘉義東石、朴子等區域執行災後復原工作,由於適逢中元普渡,駐守各地的國軍弟兄協助運送行動不便的長者返家,讓他們能趁著天晴進行祭拜。
蔡英文總統、行政院長賴清德8月25日也紛紛南下勘災,蔡英文在嘉義布袋勘災時,遇到不少災民直接對坐在雲豹裝甲車上的她嗆聲「要勘災就要下來用走的」。對此,府方解釋,是因為災區範圍大,裝甲車是載運總統到視察的下一個地點。到了視察點,總統就下來用步行,跟災民一起泡在水中,聽取他們的需求。
曾任台南市長的賴清德這次也受到民怨認為是從前「治水不利」所導致,台北市議員參選人王鴻薇更指出,台南當初拿最多治水費用,如今卻是淹的最嚴重的地方。
對此,24日賴清德受訪時竟直言「看哪一個批評的人可以講出來,讓他當上帝,選擇這些雨量下在哪些地方,他有把握不會淹水?」賴認為24小時雨量超過600毫米,如此浩大的雨勢下在哪裡都會淹水,不過,此言一出受到民眾批評是「謊話連篇」、「幹話王」。
25日賴清德緊急南下嘉義勘災滅火,賴清德表示,「過去、現在治水的成敗,都由我一肩扛起,希望所有責難到我為止,」盼藍綠停止彼此攻擊,一起捲袖投入救災工作。賴清德並代表政府向嘉義縣市、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澎湖縣等災民道歉,「讓你們受苦了,」也向參與救災人員表達感激。
另一方面,中南部連日遭豪雨轟炸,副總統陳建仁卻被爆出帶著家人到金門「度假」,全程還有大批維安戒護。對此,陳建仁27日深夜在臉書上表示,身為政府團隊一員,造成國人觀感不佳,相當過意不去,並向國人致上歉意。
8月26日全台各地皆致力排水,原1233處淹水區,也僅剩下10處淹水處未退去,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6日一波挾帶豐沛水氣的西南氣流逐漸接近台灣,全台民眾無不繃緊神經。
26日晚間台南竟又傳出發生連三起有感地震,隨後竟在仁德三爺溪旁的道路驚現長約50公尺、寬10多公分的大裂縫,警方獲報封路,水利署第六河川局(簡稱六河局)緊急灌漿、補救,可說是虛驚一場。
28日,南台灣受到西南氣流持續影響,當日凌晨再遭豪雨轟炸,凌晨1點左右,屏東縣萬丹鄉竟出現時雨量83毫米的驚人雨量,雨勢一直持續到凌晨3點才漸緩,不過,此時高雄的雨神開始「雨勢眈眈」。
4點開始,高雄市鳳山區時雨量爆衝到77.5毫米,其他如新興區、前鎮區、苓雅區、左營區等鄉鎮,時雨量也都有60毫米以上。直到早上7點後,高雄的雨勢截至目前已比凌晨來的緩和,高屏地區形成「高雄下,高雄下完屏東下」,宛如「蘿蔔蹲」雨勢。
西南氣流的影響持續28、29日兩天後,南部地區仍有雨勢,不過強度又再減弱一些,然而,在30日台鐵南迴線屏東縣「加祿」至「枋野」間清晨5時又發生土石崩落,造成南迴鐵路「枋寮」至「大武」間的列車停駛,影響旅客將近500人。
823豪雨造成台灣中南部連續8日的嚴重水患,內政部消防署最新統計,截至30日上午9時30分止,「0823熱帶低壓水災」傷亡累計6死、2失蹤、148傷;停電災情部分,曾經停電70034戶。
農業損失部分,農委會表示,農業產物損失累計新台幣7億3739萬元,各縣市受損情況仍以嘉義縣占61%最嚴重,各業別也仍是漁產損失最大。農委會統計各縣市受損情形,迄今以嘉義縣損失4億5151萬元、占前述農業產物損失總額的61%,為受損最嚴重縣市,其次是台南市損失1億8337萬元、占25%。
在連日的暴雨過後,高雄市出現2例本土登革熱疫情,為避免登革熱等災後傳染病擴散,高雄市衛生、環保局至今已動員近5千人次,進行雨後環境清理,並調撥2萬瓶以上消毒滅菌藥劑配發家戶,更於近3週內查獲63處病媒孳生源,並開出罰單。
由於30日是開學日,國軍29日動員70人及背負式消毒器35具,針對高雄三民區、鳳山區及仁武區等重點學校共計68校,進行校園平面及地下室等處進行漂白水消毒噴藥。
30日行政院長賴清德主持行政院會,指示經濟部規劃召開「全國治水檢討會議」,並要求相關部會成立水災復建專案小組,請政務委員陳美伶及吳澤成共同擔任小組召集人,統整後續短、中、長期復建措施,全力協助民眾恢復正常生活。
為協助淹水民眾加速恢復家園,及對受災戶淹水救助,行政院除原各地方政府自行發放的「淹水救助金」(每戶5千至2萬元)外,並已專案核定額外增加救助金每戶2萬元,同時提供租稅減免,如有重建需求,也會有一定額度的利息補貼。
行政院預計對受災戶補助2萬元,豪雨也造成中南部農業嚴重損失,農委會初步統計,全台農損共3.69億元,將給予受災嚴重地區的農民申請現金救助;另外,也將針對住家淹水50公分以上的住戶,高雄市每戶補助1萬5千元救助金,台南市、嘉義縣、雲林縣每戶補助5千元。
為協助待業或沒有固定工作的災民能有收入來重建家園,行政院啟動以工代賑機制的水災臨時工,每個小時140元、每個月最高176小時,受災居民可申請協助恢復、重建家園。
補助方面,賴清德說明,各縣市有不同救助金額,這次行政院加碼至每戶2萬元,加上嘉義縣政府每戶5000元,目前有2萬5000元,賑金基金部分還得理事會開會討論。
蔡英文政府積極推動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預計8年總共要編列2507億元投入水環境建設,但根據經濟部日前送至立法院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一期特別預算執行情形資料顯示,其中攸關解決全台易淹水地區的「水與安全」項目。
不過,水利署負責的「水與安全-縣市管河川及區域排水整體改善計畫」,共編列20億5000萬元,自去年9月截至今年6月底為止,累計分配數為4億1841萬餘元,執行數達5793萬餘元、執行率僅有13.85%,若以總執行率來看,水利署治水成效更只有2.83%。
當時也遭到國民黨立院黨團書記長曾銘宗批評,前瞻治水特別預算執行率如此低落,就是因為政府事前沒有完整治水計畫,導致錢編列後,水利署及各縣市政府在執行上才會出問題,但儘管如此,蔡政府第二期治水特別預算還是又浮編得更多。
南台灣淹水釀成重大災情,突顯政府治理水患問題,而藍綠政治口水攻防也不斷。日前,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的夫人蔡令怡一席「老天有眼」說法,引發議論;不僅如此,國民黨文傳會上週在官方臉書粉絲團貼出的「淹水怪誰」文宣,也意外掀起網友一片撻伐聲浪。
這分「淹水怪誰」文宣,將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等淹水災情嚴重的縣市標示出來,直指民進黨在南部長期執政,等於是「長期衰敗+長期淹水」,意外引發網路一陣撻伐聲浪,湧入近3000則留言,批評國民黨是在幸災樂禍、有失格調。
據了解,該份文宣除了引起黨內不少人反彈外,就連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陣營,也私下狀告黨高層,認為該份文宣訴求不妥,希望能撤下,但文傳會則認為,該文宣主要是意欲突顯民進黨治水破功的事實,網友的批評,根本是民進黨在背後操作,轉移焦點。
第二波「淹水怪誰」(左)文宣,質疑民進黨治水破功,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第三波文宣(右)則將雲林縣也擺上去。(取自國民黨KMT臉書)
【2018國內十大新聞】
【Top 2】
【Top 3】
【Top 4】
【Top 5】
【Top 6】
【Top 7】
【Top 8】
【Top 9】
【Top 10】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