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網路之賜,筆者也能達到「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境界,一如往常地點閱著幾個知名外國新聞網站,嘗試從不同觀點來解釋波蘭近期發生的許多爭議性事件。
自法律與正義黨(Prawo i Sprawiedliwość, PiS)執政以來,波蘭社會也出現不同的轉變,或許就如波蘭前任總統Alesander Kwaśniewski閣下曾表示,這些都是民主轉換的過程一樣,這個國家也正在歷經差異更大的變動,然而這些轉變可能導致更多的動盪。但是,這確實是未來波蘭所需要的改變嗎?
筆者尋訪曾針對美國總統大選進行評論的波蘭友人Bednarek教授,他認為歐盟若要防止美國大選結果的影響,需要更堅固的合作關係。
但時至今日,英國脫歐、難民議題與恐怖主義,甚至是中東歐國家主義(Nationalism)的萌芽與展現等議題,疑歐派的出現讓歐盟各國間關係降至冰點,波蘭,身為在歐盟裏位於中歐的主要國家,獨善其身的意圖更是明顯。
針對近來波蘭政治與社會不安,Bednarek教授分析,若要解釋波蘭最近發生的這些事件,就必須先理解過去波蘭政權與社會抗爭的始末。
從過去共產政治到現今社會主義的民主轉型,在每一位波蘭人的心中總是隱藏,或是表現出「反骨」的潛在傾向,去憎恨一個人或是一件事,共產遺毒在近幾個世代間揮之不去,造成喜歡負面的鬥爭,即便不再驚慌卻草木皆兵的性格;若無外來侵略,便開始對內部進行爭鬥,曾教授筆者的某位財政學教授也曾用類似字句描述過。
造成這幾次政治與社會事件的主因,Bednarek教授認為,可視為PiS(執政黨)內部持續鬥爭的延續結果,在國家主義愈形茁壯的時代裡,歐洲國家,尤其是中東歐各國,未來將可能出現更多令人費解的情況。
是否感到有種類似的情況在你我周遭?
「華人總是善於內鬥,要團結在一起,除非存在共同敵人,畢竟敵人的敵人就是(暫時的)朋友。」 波蘭這個民族確實在生活、社會現象和個性方面類似於華人,但在很多方面,華人的表現算是較為含蓄,而面對政府的濫權或施政的不滿,在波蘭群起抗爭的多數為30至40歲左右的青壯年。
反觀臺灣,更多的是更年輕的世代,那種已對政治冷感的漠不關心成為了多數青壯年的表現,或許,畢竟90後的新世代對於追求自由和開放是抱持更積極的態度,與臺灣、香港等年輕一代相似,反對政府和一切不合理的政策與現象,無論是否有建設性,他們已勇敢表現出來了!
從消極面來看,或許這亂象只會增加社會負擔,但從積極面來看,藉此引導人類皆必須得重新定義所謂民主的轉型與自由,甚至對於專制手段的看法也需要再次釐清。
如同筆者以「有限自由」做為解釋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運作關係,雖然對複雜的政治關係的解釋稍嫌不足,不過針對於民主與專制的矛盾,或可成為一個註解。
無論如何,人類正走向一個混雜的時代,而這個時代將會不斷地產生不確定感,然黑暗中總有微光的希望,世界在變,人事物迅速更迭,或許重新定義並非難事,不過困頓的卻是,短視近利總是存在,捫心自問,人在經歷過如此混雜之後,真的能轉變嗎?或仍重蹈覆轍呢?
(編按:《上報》隔周推出《品嘗來自波蘭的味道》專欄,由目前就讀波蘭國立烏茲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Łódź)經濟學博士候選人邱崇宇執筆,他在當地記錄波蘭及其他中東歐國家的第一手觀察,供台灣讀者參考與反思。)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