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社會運動通常都存在著「反動」,反動的聲浪不見得不正義,也不一定阻撓進步,導演吉列姆(Terry Gilliam)便提出他對#MeToo運動的個人觀點。
過去曾執導科幻驚悚電影《未來總動員》(12 Monkeys)吉列姆,他的電影經常使用幻想題材引出對「認同」和「心智健全」定義的質疑,或與強大勢力的戰鬥,對手是一種情感境遇或人造偶像,甚至是人物自身。
上週五,吉列姆在接受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採訪時,將#MeToo比擬為好萊塢常出現的暴民場景:「暴民正在接手,暴民就在那裡,他們帶著火把,正要焚毀怪物的城堡。」
「哈維(Harvey)用陪他一晚的代價為一些人打開了門,那個就是代價。」
吉列姆繼續表示:「我想有一些人經過與哈維的會面過後過得很好而有一些人不然。那些人的確知道他們在作什麼,我們在談論的是『成人』、是有野心與抱負的成人。」
吉列姆表示,他知道那些運用哈維讓自己事業走得更遠的女星,也知道那些是在被侵犯之前就全身而退的女星。
討論完溫斯坦,吉列姆轉而聊起麥特·戴蒙(Matt Damon)在#MeToo運動中招致的風波,去年12月麥特·戴蒙公開談論其看法,認為性侵害/騷擾有不同的層次:「我們應該要去區辨,打某人的屁股一下和強暴、性侵孩童是有差別的。」
此言一出,社群媒體便砲火全開,其中甚至包括麥特·戴蒙過去在《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中的搭檔蜜妮·卓芙(Minnie Driver),她在推特上表達:「喔,天啊!他講的是認真的嗎?」、「你不能告訴女性:『那個人只是向你露生殖器,這不是強暴,沒事。』」
God God, SERIOUSLY? https://t.co/NDZFrLDXil
— Minnie Driver (@driverminnie) 2017年12月15日
No. You don’t get to be hierarchical with abuse. And you don’t get to tell women that because some guy only showed them their penis their pain isnt as great as a woman who was raped.
— Minnie Driver (@driverminnie) 2017年12月16日
「我為像麥特戴蒙這樣的人感到難過,他就只是站出來發聲:『並不是所有男人都是強暴犯』,然後他就被噓到爆,這很瘋狂。」吉列姆說。
事實上當時麥特戴蒙的確提到:「這兩種行為都應該被懲罰,但不該被混淆。」
不論如何,麥特·戴蒙在不久後便公開道歉:「很多受害女性都是我的朋友,我愛她們、尊重她們並支持她們正在努力的事,也希望自己是改變的一部分,但我實在應該坐在『後座』並保持沉默。」、「我真的希望我在討論這些事前多花功夫聆聽。」
吉列姆的言論像是搧了#MeToo運動一計耳光,但他的確點出某些現象的弔詭,就在#MeToo運動盛行當下,川普也被捲入性風波,但他卻仍穩當當的坐在白宮行使他的職權。「這不是很諷刺嗎?」吉列姆說。背後隱示的權力結構令人深思。「我不認為好萊塢終將改變。因為權力永遠佔上風,過去如此、未來也將是如此。」吉列姆說。
事實上,因持對#MeToo獨特觀點而被抨擊的公眾人物中,不乏女性。1月分法國資深女星丹尼芙(Catherine Deneuve) 在法國《世界報》發表:男性應該擁有向女性「調情的自由」
內文中提及:「性侵是犯罪,但反覆或笨拙地調情並不是。」、「男性遭到懲罰、被迫辭職,只不過因為他們觸碰了某人的膝蓋、想要偷一個吻、在工作晚餐的時候講了一些比較『暗示性』的話題,或是傳了些與性話題的訊息給沒有同樣感覺的女性。」
丹尼芙的觀點同樣也招致批評,同樣也以道歉作終。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