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家,必須先得離家,那是茁壯自己的路徑。
12月31日是吳怡農生日,在全球同歡的跨年夜來到人間、劃破夜空的跨年煙火,像是預言這個人的出場註定引起矚目、熱鬧非凡。
確實也是如此,吳怡農宣布代表民進黨角逐台北市立法委員,要與國民黨現任委員蔣萬安「一較高下」後,網路聲量爆漲。
是英挺的外表、耶魯大學經濟系畢業的光環,還是民進黨大老吳乃仁姪子的家世背景,哪些條件讓吳怡農身為政壇新人,卻輕易擁有得天獨厚的高度曝光?
「12月31號生日換一個方式講,就是沒有人幫你慶祝、大家(那一天)都很忙」,吳怡農的詮釋令人莞爾,道出人間世事總是一體兩面。
外人看,他在人生牌局的一開始就握有一手好牌;自己瞧,吳怡農知道人生跟經濟學一樣,是一門「選擇的科學」,好牌與壞牌的得失之間,要有不輕言放棄的堅持。
他14歲隻身赴美讀書、22歲大學畢業即投身香港金融業、33歲放下任職高盛投資10年的完整經歷、捨棄高薪轉身回台,又趕在除役之前,以34歲的高齡進入台灣特戰隊服兵役。
棄商從政、投筆從戎,在海外繞了一圈,家中長輩參與民主運動的因子早已在吳怡農身上蠢蠢欲動,他說:「我一直都知道,有朝一日我要回到家鄉參與公共事務」,而若要取得為國家制定法案的權力,就應經過選舉洗禮,父親這樣鼓勵他。
因此每次站在抉擇的十字路口,他是在找路回家。
但離開台灣近20年,心中所認同的家還是同一個嗎?「我爸媽都在台灣,我一直知道我的家在台灣、在台北、在民生社區。」
要回家,必須先得離家,那是茁壯自己的路徑。
吳怡農回想,1995年赴美讀高中時,第一年寄宿在親友長輩家,雖然那時乾爸乾媽對自己疼愛有加,但是「對一個14歲的人來說,你進了別人家、別人沒有帶過你,吃著別人煮的東西」,食物的口味不再是家裡熟悉的味道。
冬天時若是不小心睡過頭沒趕上校車,就必須在芝加哥的冰天雪地裡,自己騎腳踏車穿越冷冽寒風去上課,他說,「現在回想起來全都是小事」,但在當下,屬於青少年獨有的寂寞、茫然與鄉愁,難免一陣陣襲來。
少年蛻變的訓練還沒結束。他談起就讀耶魯大學時期,因為常春藤名校學費高昂,為了要償還學貸,吳怡農說,他一次打了4份工,課輔老師、三明治店店員、教會唱詩班,甚至是耶魯法學院圖書館的保全人員,負責關門和開門。
「對,就是security guard」,吳怡農溫溫吐出當紅的時事梗,令在場助理忍不住噴笑。
耶魯位在美國紐哈芬市 (New Haven),屬於內陸城市。
一所菁英學校坐落在較為貧窮的社區,當時的大學生吳怡農看見學校社區有需求,與同學一起向美國教育部申請創辦一個課輔計畫,讓需要支付學貸的耶魯學生加入計畫,擔任中學生課輔老師,同時也可以賺得生活費。故事聽起來是「魚與熊掌兼得」的美好結局。
但實際來看,經濟學是想辦法用稀少的資源,滿足人類無窮的慾望,政治則要要管理眾人之事。從經濟走到政治,背後邏輯是相通的社會科學,都有「經世濟民」的初衷。
放下香港工作回台至今6年,他想參與公眾事物,沒有門路,就以自己經驗也有興趣的國防議題當作敲門磚。從國防領域的公民記者,到撰寫評論投稿媒體,一點一滴累積相關領域人脈。
他說,「我看到的每一個(台灣)人都想要保護這個家,可能每個人對這個家的名字有不同想法,有人認為是兩個字、有人覺得應該是四個字,其實這些名字背後都是同一個家。」
吳怡農進入特戰的基層服役,退役後又到國安會擔任專門委員,從第一線角度、也由體制頂層向下看,他看見國防急迫需要解決的問題。
他點出,「我們要著重在人的訓練,更勝於硬體的添購。軍心並不是渙散,是失望。」
他舉例,目前的部隊花太多時間在表演和演習,因此剝奪了實際訓練的時間,這對基層都是很大的壓力,「軍隊的管理和訓練應該要合理化,讓特定職務如會計,交由專業文官打理。」
2014年入伍那一年,正好發生洪仲丘事件,他已知台灣國防體制確實存有問題,「否則怎麼身邊有朋友都想當逃避兵役」;入伍後,他發現同僚對軍隊制度改革很絕望,「你可以想見這對軍隊士氣的打擊有多大」,他想從國會立法的角度,加速政府改革軍隊,「因為敵人是不等人的」。
但話說回來,吳怡農此次出馬角逐中山和北松山的立法委員,雖然被視為是民進黨的黑馬人選,但對手蔣萬安也是國會強棒,兩人擁有一樣相似的菁英背景,甚至是帥氣外表,加上該選區選民結構藍大於綠,讓吳怡農彷彿特戰出任務。
人生中有任何大的挫折,讓你曾經想要放棄嗎?「不知道為什麼從來沒有要放棄欸」,他的肯定語氣仍是「勇猛頑強」的特戰精神。
距離投票日不到4個月的時間,在年近不惑之時挑戰立委一職,這次吳怡農是挑了一個煙花形狀最飽滿的時刻絢麗綻放。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