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媒新華社今天發布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的死訊,細數中共歷任領導人,江澤民顯然是其中性格最鮮明、獨特的一位,他精通英語、俄語等多門語言,在音樂上的造詣也很高深,曾公開展示演唱京劇、彈奏吉他等才藝。
江澤民相對開放、活潑,甚至在男女關係上「十分風流」的外界形象,多年來更替網路娛樂及網路迷因,做出不亞於其治國、推動外交的「驚人貢獻」以及笑料,甚至有所謂「膜蛤文化」的次文化娛樂產生。
「膜」取自於「膜拜」的意思,意味廣大的網友向其膜拜;而「蛤」則是源自江澤民經常佩戴一副時尚的「蛤蟆眼鏡」,另外也有人認為江澤民就長得像隻「蛤蟆」。
膜蛤文化是对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进行模仿恶搞的网络迷因,「膜」字取「膜拜」之意而“蛤”則源於江泽民常佩戴一副蛤蟆镜及認為江澤民貌似蛤蟆的觀點。 pic.twitter.com/ARbaBpPxET
— 李桥铭归来??看大跃进结束?文革2.0到来 (@Li_Qiaoming) October 30, 2022
發展「膜蛤文化」的網友常自稱為「蛤絲」或是「膜法師」,他們對江澤民許多言行進行模仿,嘲諷,並稱其為「膜法」,也創造、衍生出許多流行惡搞短語。其中,現在看來有些諷刺的的是「續一秒」,或「+1s」。
「續一秒」、「我為長者續一秒」是由於此前江澤民曾多次傳出「去世的假消息」,在假消息澄清之後,網友們往往笑道:「江澤民續一秒」。「續」這個字指的是「續命」、有「為江澤民延長生命」的意思。
外界評論,膜蛤文化是網路次文化之一,「蛤絲」事實上不直接針對政治、外交做出評價,通常是模仿「蛤蛤」江澤民的行為,諷刺他在公開場合生氣、憤怒或略顯失態,有時候會起到消解、解構當前政治的作用。
我們是亞軍了?????
— KingWodsen (@KingWodsen2001) November 30, 2022
???➕⬆️?? ⑦☁️?????
?? 最後的續一秒 -1s
時代的落幕?
天若有情天亦老 我為長者續一秒#江澤民 #江泽民 #JiangZemin #中國領導人 #ChinesePresident pic.twitter.com/vMlnf59My5
在膜蛤文化之中,最經典、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Too young,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太年輕、太膚淺,甚至無知)這句短語的誕生。
2000年10月27日,香港有線電視女記者張寶華在記者會上,詢問時任中共總書記的江澤民,是否「欽點」董建華兩年後連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引發江澤民嚴重不滿,認為「欽點」一詞使用不當,強調自己只是「支持」董建華連任香港特首。江澤民斥責這名女記者「Too young,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太年輕、太膚淺,甚至無知),當時外界覺得他有些失態,引起輿論熱議。
"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ïve".#JiangZemin pic.twitter.com/9j1807OuA6
— Abhijit Chavda (@AbhijitChavda) November 30, 2022
事後,當事人張寶華回憶,江澤民時代「真的是相對有自由採訪的」,當年她提問的現場「沒有官員出來干涉記者」,她與其他記者一直在尋找時機「插嘴」,期待問出更深入的回答。不過,進入胡錦濤時代,對言論甚至各方面的審查都更嚴格,讓媒體的訪問越來越難做。
一个戴着一副眼镜、弹着一支HAWAII GUITAR的人会OLD SCHOOL吗?一个掀起膜蛤文化的人会OLD SCHOOL吗?
— 爆料革命 (@baoliaogemin) July 6, 2021
可惜啊,现在却是没有SCHOOL的人在领导! pic.twitter.com/jWPemIBjdX
膜蛤文化的初衷本來是為了諷刺江澤民「怒斥的醜態」,不過,隨著日後其他中共領導人如習近平上台之後,對江澤民人性化、不拘小節一面的惡意諷刺,開始變成肯定江澤民不吝於向外界展示他的「真實性情」。
江澤民的一生評價可能是毀譽參半,但他接受批評、調侃的氣度,在當前肅殺、充斥不安的中國社會環境,顯得格外諷刺。
当你的姿势水平还不够高的时候,记住不要把裤腰带提得过高,你需要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属于自己的那一天。 #膜蛤 #膜法 #膜蛤文化 pic.twitter.com/OVY2ai1gV1
— 剑与天平 (@_wangyu) July 4, 2017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