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昆士蘭大學與貝格霍菲醫學研究所(QIMR Berghofer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的最新研究發現,不同於此前的一般見解,Omicron的BA.5變種病毒的致病性,並沒有比過去的病毒株更低,反而比BA.1更具神經毒性,更會攻擊神經細胞與人類腦部皮層組織。
該研究的預印本25日發表於bioRxiv資料庫,尚未經過同儕審查。研究摘要寫道:「Omicron病毒可能伴隨呼吸道症狀減弱的現象,而BA.5跟先前的Omicron亞變種株相比,神經毒性也更高。」
南華早報指出,該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攻擊人體的方式可能有所轉變,從感染呼吸道為主,變得更有可能攻擊腦部。研究中的實驗老鼠與培養出來的人腦組織,接觸到BA.5時受到的損傷比遇到BA.1更大,引發腦炎、體重減輕和死亡。
不過,未參與研究的學者對此論點抱持謹慎態度。香港大學病毒學家金冬雁認為,該研究的實驗對象是老鼠,實驗結果可能跟人體非常不同。金冬雁稱,學界普遍觀點是BA.5並未比先前的亞變種引發更多的腦部病變。
世界衛生組織今年1月的簡報曾引用其他初步報告,稱在倉鼠身上的實驗結果發現,Omicron的致病性可能比Delta變種低。根據世衛資訊,BA.5最早的通報個案發生於今年2月7日,世衛專家胡辛(Didier Houssin)10月曾表示,當前對於Omicron各變種的致病性、免疫逃脫性等特質,仍存在許多未知。
今年11月,日本一項發表於自然期刊(Nature)的研究稱,BA.4和BA.5變種的致病性可能比Delta更低,在倉鼠與老鼠肺部內的病毒複製能力較低,而這可能是這些變種較少引發重症的原因之一。
12月21日,世衛指出BA.5及其相關分支仍是全球主流病毒,約占全球共享的基因序列數據中的68.4%。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許文波則於20日表示,目前中國的主流病毒株是BA.5.2和BF.7。這兩者皆為BA.5的分支。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