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後援 歐洲改採「丹麥模式」助烏克蘭軍工業恢復產能

王能斌    2024年11月26日 15:32:00
歐洲國家發展出「丹麥模式」,以資金挹注烏克蘭軍工產線,解決歐洲軍援後繼無力的窘境,圖為烏軍士兵正準備施放無人機。(美聯社)

俄烏戰爭爆發後,烏克蘭除了展現堅定抵抗意志,動員大量兵力捍衛家園之外,也依賴西方陣營提供包括先進武器在內的軍援,抵禦俄軍猛烈的攻擊,然而在戰況猛烈發展下,前線彈藥、裝備都以外界難以想像的速度消耗,也令軍火產線擴張不及的西方陣營軍援經常有斷炊之虞。對此,歐洲國家正改採「丹麥模式」,向烏克蘭軍工產業提供必要金援,提升基輔自給自足的能力。

 

《華爾街日報》(WSJ)報導,在俄烏戰爭爆發正式跨越千日,使雙方陣營形成消耗戰的情況下,前線對於各式裝備、彈藥的需求不斷擴大,然而歐洲國家在持續大力捐助軍備之後,有鑑於俄國造成的安全威脅,除了補充庫存,提升自身防禦能力,再無更多產能餘裕向烏克蘭伸援,也因此恐讓基輔陷入危機。

 

因此,歐洲各國目前正開始採用「丹麥模式」(Danish Model),先由烏克蘭方面提出武器需求,以及具備生產能力的烏克蘭軍火商清單,在完成審核後由歐洲國家出資訂立合約,一方面解決烏克蘭軍工產業因為資金不足而閒置的情形,一方面緩解歐洲國家軍工產線的負擔。

 

報導指出,雖然包括「愛國者」防空系統等先進裝備,烏克蘭仍須仰賴西方陣營,但知情官員表示「丹麥模式」能夠使基輔取得必要裝備的速度更快、數量也更可觀,因為根據分析,目前烏克蘭境內軍工業產能使用率僅僅只有3成左右,關鍵原因就是缺乏資金,因此歐洲金援的湧入,無疑將能有效解決眼前窘境,加快前線烏軍取得作戰必要物資的速度。

 

支持該模式的人士認為,烏克蘭軍火廠不僅生產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也更能依據烏軍作戰需求即時進行調整,並且為戰後烏克蘭軍工產業的發展奠定基礎。相關人士表示,丹麥與許多歐洲國家,都因為國家規模使軍火儲備原本就並不充裕,且在俄烏戰爭爆發後的大量捐助已耗盡庫存,因此哥本哈根與基輔今年稍早協商出「丹麥模式」,目前包括挪威、瑞典、立陶宛就已採用該方式提供金援,丹麥防長波爾森(Troels Lund Poulsen)也指出,德國、荷蘭也正以類似方式,為抵禦俄國侵略行為作出貢獻。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也在日前發表俄烏戰爭千日的談話時,強調「丹麥模式」的重要性,表示該援助使烏克蘭得以生產火砲、飛彈、長城無人機以及自走砲等裝備。北約(NATO)軍事委員會主席、丹麥海軍上將包爾(Rob Bauer)就表示「如果提升烏克蘭軍火產能,就能減少歐洲提供實物的數量,再度建構己身防禦能力」,瑞典防長楊森(Pål Jonson)也強調此方式能「確保資金挹注於生產烏克蘭最需要的裝備之上」。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