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日再度面臨政府停擺的危機,兩黨原已在國會透過協調,針對權宜的臨時支出法案達成共識,未料總統當選人川普公開表達對法案內容內不滿意,並提出國債上限暫停2年的要求。共和黨只好根據川普的要求再度提案,表決卻慘遭滑鐵盧,連自家人都不挺。經常讓美國國會兩黨爭執不休的舉債上限,其作用以及影響究竟為何?
美國國會在1917年時,因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首次建立,用以限制美國聯邦政府舉債規模的機制。由於國會不斷通過法案,使政府支出大於收入,因此財政部必須舉債支付政府開支,導致負債不斷上升,此時國會就必須提高上限,否則就將面臨違約的風險。
美國上一次提高舉債上限是在2023年6月,當時國會通過暫停舉債上限直至2025年元旦,因此目前正接近期限,面臨政府停擺危機。
若美國國會無法通過法案,即時解決舉債上限問題,且美國聯邦政府債務於18日已經超過36兆美元,美國財政部自2025年元月2日起就無法籌獲新的資金。然而聯邦政府開支仍將持續增加,因此財政部必須動用現金儲備,以維護財政紀律,用於支付國債孳息、退休金以及退伍軍人的給養等等。
截至17日為止,美國財政部手中的現金儲備約有8310億美元,預計可供政府營運數個月,直到2025年3月進入個人所得稅申報季節,聯邦政府將獲得大量現金挹注。
於此同時,美國財政部也會利用基本上屬於會計手段、被稱為「非常措施」(Extraordinary Measures)的對策,確保帳面上現金流不至於告罄,其中包括了暫停向包括退休政府雇員基金等,由聯邦政府所管控基金的挹注,待舉債上限問題或解決之後再行填補缺額。不過這些手段也僅能微幅延長聯邦政府運作的時間。根據債券市場策略人士估算,若國會無法達成共識,美國政府可能最早在2025年中就會出現違約問題。
對於歷任美國政府而言,舉債上限都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在川普第一個任期之內,為了讓國會同意提高舉債上限,只好對民主黨讓步,讓民主黨在其他更多預算案的斡旋之上獲得更多的籌碼,因此川普無疑會希望能夠暫停該限制,避免遭到民主黨掣肘。
雖然川普2025年就任之後的首要財稅目標,便是延續他在2017年成功推動、將於2025年到期的個人所得稅減免政策,但美國國會預算處(CBO)已經示警,指出該政策若獲得展延,將使政府在未來數十年內增加數兆美元舉債,對於美國財政前景構成威脅。
彭博報導認為,預測美國國會議員的意向極為困難。一般而言,大部分的共和黨人士並不願意支持提高舉債上限,因為這凸顯出政府無法控制預算赤字,但川普的想法卻獲得民主黨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的支持,她透過社群平台X貼文,表示舉債上限猶如政治上的「劫持人質」行為,因此應該立即廢除該架構的實行。
I agree with President-elect Trump that Congress should terminate the debt limit and never again govern by hostage taking.
— Elizabeth Warren (@SenWarren) December 19, 2024
除了能夠立即解除美國財政部國內金融單位人員心中深深的擔憂之外,解除上限能夠避免債券市場屢屢受到干擾而出現波動。
每當舉債達到上限時,美國政府會大幅減少國庫券(Treasury bills)的發行,導致市場具有充足的現金,到了舉債問題解決之後,主管機關則會再度發行大量國庫券,藉此建立政府現金儲備。
舉債上限問題往往也引發來自信用評等公司的警告,因為該情形被視為是動搖美國財政可信度的重大問題,國際信評機構惠譽(Fitch Ratings)就在美國上一次出現該危機時,將美國的信用評等調降一級至AA+等級,且在危機解除之後,也並未將評等調回原本的水準。
若在聯邦政府現金耗盡之前未能解決問題,財政部長就必須決定政府施政優先順序,據此挹注僅有的資源。根據經濟學家以及債券市場人士廣泛的共識,美國政府將會優先把手中的現金用於支付各類美國國債的孳息,避免造成違約的情形。
由於美國國債是全球規模最大,且是國際借貸利率的基準,若無法維持正常運作,將對國際金融造成嚴重衝擊,後果不堪想像,因此美國官員必然不會願意甘冒這樣的風險。
美國國會領導人們必須想盡辦法解決眼前僵局,否則就必須透過其他手段,延後美國政府現金告罄的時間。與此同時,美國財長葉倫(Janet Yellen)預計會在數日或數周之內致函國會,向兩黨人士提供現金告罄的可能時間。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