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2日宣布對墨西哥、加拿大和中國商品徵收關稅。《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為此正準備與美國進行談判,阻止川普繼續加徵關稅和技術管制,可見中國渴望協調而非對抗。
然而,根據熟悉北京想法的兩國人士透露,中國準備提出的條件主要是2020年在川普第一任簽訂的中美貿易協議,該協議最後並未執行。報導指出,中國重提該項協議,可能會加劇華府內部爭論如何與中國談判。
美國將從4日開始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試圖以此打擊中國在美國鴉片類止痛劑「芬太尼」危機中扮演的角色,但雙方似乎都沒有發動全面貿易戰的意願。雖然中國早前誓言要報復美國,但至今仍未宣布加徵關稅,《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WSJ)更引述熟悉北京想法的美中兩地人士透露,中國籌畫提議雙方重新談判一項未能達成的貿易協議。
畢竟中國疫後經濟復甦步伐不如預期,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先前就已釋出與川普談判的意願,川普則透過延後實施對中國加徵大部分關稅,暗示他有意對話的態度。
知情人士稱,中方將這10%的關稅視為川普施壓的手段之一,但也認為這並非中方無法忍受的「極限壓力」,畢竟川普先前曾威脅要把關稅提高到60%。
中國商務部起初並未做出強烈回應,僅表示將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訴訟,更呼籲雙方進行「坦誠對話」。中國駐美大使館則在聲明中敦促美方「糾正錯誤做法」。
這項所謂的「第一階段協議」,要求中國在2年內對美增加採購規模2000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川普曾稱這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協議」,但當時許多貿易專家和企業高層認為此目標不切實際。
畢竟要實現中國從2017年進口的1860億美元美國商品增加2000億美元的目標,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必須每年平均增長33%,這大約是從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年均增長速度的3倍。
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的估算,中國僅完成了協議承諾的58%,甚至未能達到2017年的進口水準。換句話說,中國根本沒有額外購買任何承諾的美國商品。
然而,熟悉北京想法人士指出,北京再次計畫提出增購美國農產品、能源和工業產品。但中國也主張應該允許其購買真正需要的商品,例如美國的晶片和其他目前受到出口管制的技術產品,並計畫提出加大對美國的投資,例如投資電動車電池等領域;重申不會通過貶值人民幣來獲取競爭優勢;以及承諾減少可合成芬太尼的原料出口。
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派往川普1月20日就職典禮的特別代表、國家副主席韓正向川普政府表達北京願意討論包括TikTok、芬太尼和貿易等一系列問題的意願。
「北京迫切地想要了解川普團隊的議價空間,特別是關稅和技術方面。」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計畫項目主任孫韻(Yun Sun)說。
為了營造積極的談判態度,北京還計畫將抖音海外版TikTok視為「商業問題」來處理,知情人士表示,這是回應川普表示希望美中雙方各持50%股份的言論。這代表中國將避免干預,讓母公司字節跳動的投資人和有意收購的美國買家自行談判協議。
但目前還不清楚北京是否願意放棄對TikTok演算法的控制權,這是掌控該應用程式向用戶推薦內容的關鍵機制,北京已將其納入出口管制名單中,這可能成為任何交易的一部份。
在中國經濟疲軟之際,中國的談判提議反映出習近平希望川普有意進行交易。與此同時,北京也正在制定一套報復性措施,來增加自己的談判籌碼,而且習近平也正在加強中央控制,準備與美國進行長期抗戰,尤其是涉及技術領域的競爭。「中方非常樂意參與交易談判。」專注於中國市場的經濟諮詢公司龍洲經訊 (Gavekal Dragonomics)創辦合夥人兼研究主管Arthur Kroeber表示,「目的是為了削弱美國的攻擊,而非獲得任何實質性收益。」
川普自上任以來的各種行動和言論,表明了他願意以關稅作為對中國在經濟和地緣政治問題上的籌碼。他瞄準的是中國常年對美國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巨大貿易順差,川普希望中國購買更多美國商品來縮小差距,並表示希望習近平幫助結束俄烏戰爭,同時暗示關稅可以作為談判的籌碼。
川普已指示聯邦機構審查美中雙邊經貿關係,並要求它們在4月初之前提出對中政策建議。但鑒於川普團隊中有許多對中鷹派人士,再加上民主黨和共和黨普遍支持對中採取強硬立場,這些建議反而可能會進一步推動美國經濟與中國脫鉤,包括不僅對中國商品,還可能對含有中國製造零件的產品加徵更高關稅,並擴大美國技術向中國出口的限制。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