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在即民心分裂 一文看懂德國經濟低迷的五大原因

陳玟穎    2025年02月18日 15:07:00
2024年迎來連兩年的經濟衰退,創下近20年來最糟糕的經濟表現,此時正逢德國2月23日舉行國會大選,如何振興經濟成焦點話題。圖為德國總理蕭茲。(美聯社)

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長期以來是帶領歐洲經濟成長的火車頭。如今,卻在2024年迎來連兩年的經濟衰退,創下近20年來最糟糕的經濟表現。此時正逢德國2月23日舉行國會大選,全國上下都在熱烈討論該如何振興德國經濟。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美聯社點出了五大關鍵原因:

 

 

1、俄羅斯停供天然氣引發能源危機

 

長期以來,德國的經濟模式仰賴廉價能源來支撐工業生產與出口。但早在2011年,時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決定加速淘汰核能,再加上德國已從煤炭發電轉型為可再生能源,因此轉向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作為過渡能源。俄羅斯當時被視為可靠的能源夥伴,德國政府並未理會波蘭與美國的警告。

 

然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停止供應天然氣給德國,德國的天然氣與電價雙雙暴漲,影響鋼鐵、化肥、化工與玻璃等能源密集型產業。德國不得不改從美國、卡達進口昂貴的液化天然氣(LNG),進一步推高成本,對德國經濟造成嚴重打擊。報導指出,德國工業用電的平均價格為每度20.3歐分(約6.96元新台幣),而美國與中國的企業則僅需支付8.4歐分(約2.88元新台幣)。

 

與此同時,德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難以填補缺口,風力發電受到地方居民與環保團體的抗議,氫能基礎建設也仍處於規劃階段。

 

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 (AfD)也將高昂的能源成本當作競選重點,並指責德國逐步淘汰核能的政策,稱這是導致能源價格飆升的主因。

 

 

2、中國從客戶蛻變成為競爭對手

 

多年來,隨著中國融入全球市場,德國受惠頗多。雖然其他已開發國家因為中國的崛起,而流失了大量就業機會,但德國企業為工業機械、化學品和汽車開拓了巨大的新市場。2010年代初期和中期,賓士(Mercedes-Benz)、福斯(Volkswagen)與BMW在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賺得盆滿缽滿。

 

當時,中國企業主要生產家具和消費電子產品,這些領域不會與德國的核心優勢產業形成競爭。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中國製造業開始生產與德國相同的產品,中國現在已經不只是德國產品的買家,還成為強勁的競爭對手。

 

在政府的補貼之下,中國的太陽能板產業淘汰了德國的製造商。2010年,中國的太陽能板製造商仍依賴進口德國設備;如今,全球太陽能板生產已離不開中國設備。北京政府持續加大力度,推動並補貼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大量出口鋼鐵、機械設備、太陽能板、電動車與電池,如今在全球市場上與德國產品打對臺。

 

在歐盟經濟體系中,德國是最依賴汽車工業的經濟體,在中國的出口導向政策中,成了損失最大的國家。2020年,中國還不是汽車淨出口國;到了2024年,中國每年出口500萬輛汽車,同一時期,德國的淨出口量少了一半,僅剩120萬輛。中國的汽車工廠總產能估計可達每年5000萬輛,相當於全球需求的一半。

 

 

3、基礎建設投資不足

 

在經濟繁榮的時期,德國變得自滿,延宕投資長期項目,例如鐵路建設、高速網路發展。當時,政府平衡預算,有時甚至會因為經濟繁榮所帶來的稅收,而出現盈餘。

 

如今,德國民眾對於火車誤點、老舊鐵軌維修導致服務頻繁中斷的情況搖頭不已;高速網路也仍未普及到部分鄉村地區;原本計畫把北部風力發電輸送到南部工廠的輸電線已經落後多年,預計最快也要到2028年才能完工;連接工業重鎮魯爾區(Ruhr)與南德的重要高速公路橋梁,早在2011年就有人質疑其耐久性,卻拖到2021年才被關閉,而新的橋梁要等到2027年方能完工。

 

對現狀的不滿,讓許多民眾開始轉向極端政黨。路透社報導,魯爾區過去一直是社民黨(SPD)的鐵票倉,但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 (AfD)如今在當地勢力崛起,已成為全國第二大政黨,僅次於基民盟。

 

此外,德國憲法的「債務剎車(debt brake)」政策,讓政府在公共投資上受到掣肘。這項財政限制源於2009年金融危機後,由梅克爾所制定,規定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35%。相比之下,美國去年的預算赤字超過GDP的6%。如今,是否放寬「債務剎車」政策,將成為2月23日德國大選後新政府面臨的一大難題。

 

總理候選人、傳統保守派的基民黨(CDU)黨魁梅茲(Friedrich Merz),雖然公開表示堅持維持「債務剎車」規範,但黨內人士透露,他私下已經接受改革,理由是德國經濟和國防的投資需求極大,尤其在川普重返白宮後,美國在歐洲安全領域的參與不再是必然的,因此變革在所難免。

 

 

4、技術人才短缺

 

德國企業正面臨技術人才短缺的困境,無論是高技術的IT專業人員,還是托兒、長照和飯店業的基層工作,都難以找到合適的員工。根據德國工商會針對2.3萬家企業的調查,43%的公司表示無法填補空缺職位,而擁有1千名以上員工的大型企業,這一比例上升到58%。

 

同時,選擇攻讀STEM領域(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德國學生越來越少,導致未來技術人才供應不足。人口老化問題進一步加劇了勞動力短缺,以及昂貴的托育服務,讓許多女性只能選擇兼職或乾脆不工作。報導指出,雖然德國政府近年來試圖吸引技術移民,但繁瑣的行政流程成為一大障礙。不過,2020年通過技術移民法、並在2023年進一步放寬技術移民的限制,旨在簡化外國專業人才來德工作的流程,希望能緩解這一問題。

 

 

5、官僚體系拖累經濟發展

 

德國企業和經濟學家認為,冗長的審批程序和過多的文書作業正拖累經濟發展。例如,要獲得風力發電機的建造許可,可能需要數年。美聯社列出以下眾多例子。

 

  • 安裝太陽能板的公司必須同時向政府監管機構和當地公用事業公司登記。雖然公用事業公司可以直接把資訊傳給政府,卻還是讓企業自己兩邊跑。

 

  • 餐廳必須以手動紀錄冰箱溫度,並保存紙本紀錄一個月,即便這些資料已經數位存檔。

 

  • 一項法律要求公司證明其供應商遵守環保和勞工標準,規範甚至比歐盟要求更嚴格,導致德國公司比其他歐洲競爭對手背負更沉重的負擔。

 

 

德國需要投資,但錢從哪裡來?

 

路透社報導, 根據科隆(Cologne)德國經濟研究所(IW)數據,要解決德國的結構性問題,包括能源轉型、氣候、居住、交通和技術培訓等等,未來10年內至少需要6000億歐元。

 

儘管德國去年的債務佔GDP的63%,相比美國123%的國債比重,仍有較大的財政操作空間,但對德國保守派而言,維持「債務剎車」一直是不可撼動的原則,但現在,出現轉機。

 

部分改革方案包括放寬對德國16個邦政府的預算限制。目前這些邦政府的財政規定比聯邦政府更嚴格,不允許有年度赤字。基民盟高層人士米德爾伯格(Mathias Middelberg)表示,「我們可以考慮對各邦的債務剎車進行調整。」這樣每年可釋放約60億歐元的額外支出,但對整體經濟來說仍杯水車薪。

 

不過,密切關注德國經濟的專家認為,這次選舉不會帶來重大變化。已經有兩大經濟機構預測德國在2025年會邁入第三年經濟衰退,這將是戰後史上最長的疲軟期。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