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13日首度嘗試「人類基因編輯(human gene-editing)」,希望能藉此醫治一位名為馬德(Brian Madeux)的44歲罕見疾病患者,未來1至3個月可得知治療成效,若此次試驗成功,將開創基因治療法的先例。
根據RT電視台(RT TV)報導,科學家透過靜脈注射,將名為「鋅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ZFN)的人造基因編輯工具及數十億個矯正基音注入馬德體內,ZFN能找到正確的基因位置,進行DNA切割並將矯正基因插入原有的DNA中,修復基因缺陷。
馬德表示,很高興自己能參與這項創新的實驗,並成為第一個試驗對象,「我很樂意冒這項風險,也希望能幫助到我和其他病患。」他說。
過去「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因為能夠改變人類胚胎的DNA引發道德及倫理爭議。而ZFN並不具有此方面的道德爭議,技術潛力受到醫界的注目,希望能以此開創基因治療的成功案例。
試驗對象為「黏多醣症」患者
馬德患有「第二型黏多醣症」(MPS II)又稱韓特氏症(Hunter Syndrome),是一種「基因缺陷」所致的性聯隱性遺傳疾病,全球登錄患者不到1萬人。
黏多醣為構成人體骨骼、血管等重要器官的成分之一。根據我國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黏多醣症(MPS)患者因基因缺陷,導致代謝黏多醣的酵素無法正常作用。
MPS患者出生時不會有明顯病徵,但隨著年紀增長黏多醣在病患體內累積,開始影響腦部、骨骼及皮膚等器官發展,使患者出現關節變形僵硬、疝氣、角膜混濁等症狀。
過去並沒有成功治癒MPS II的案例,只能藉由藥物及復健來減輕患者的不適。
Charles joins other @NBA stars in sending a very special message to Case, a young fan suffering from Hunter Syndrome (via @TheDoctors) pic.twitter.com/ByAmQtBaTz
— NBA on TNT (@NBAonTNT) 2017年10月4日
「許多病患必須終身仰賴父母的照護,在輪椅上度過餘生。」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遺傳學博士惠特利(Chester Whitley),在《美國廣播公司》(ABC)的報導中說道。
根據ABC,過去馬德曾因為疝氣及眼部、膽囊等器官問題動過26次手術。若「基因編輯」成功馬德就不用再接受定期的治療,可省下一年約10至40萬美金(約新台幣300至1200萬)的醫療費用。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