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國新版中學歷史課本篡改文革歷史曝光後,中國博物館的解說文字中,再爆將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民眾「大逃港」的歷史,定調稱為「赴港就業風潮」,篡改歷史再添一筆。
香港《經濟日報》15日報導,廣東博物館中的一塊展板文字中,儘管照片主題為闡述廣東「大逃港」歷史,但在文字解說中,只稱當年因香港工業迅速發展,中國青年4次「秘密赴港就業」,不但原本慣稱的「逃港」字眼已消失,更沒有說明這幾次的「赴港就業」主因乃飢荒引發民眾外逃。
深圳博物館將「大逃港」改寫「赴港就業」。
— 房遠華 (@whitelamppost) 2018年1月17日
實際情況應該是:英明國家領導人為未來「一國兩制」的良好發展,大力輸送優質勞動力,為香港回歸祖國打好牢固經濟基礎!(FYW)
深圳博物館將「大逃港」改寫「赴港就業」https://t.co/JxKeQzWLcc
中國歷史上的「大逃港」事件發生於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廣東省後,當時開始封鎖河口,禁止省港兩地民眾自由往來,逃港事件頻起。
據1979年彙編的《反偷渡外逃彙報提綱》,從1954年到1978年,廣東全省共發生偷渡外逃56萬多人次,逃出14.7萬人。若將小規模的出逃計算在內,1950年代至1980年代,逃港者達百萬。
此次冷戰時期歷時最長的群體性逃亡事件,史稱「大逃港」。
1953年,廣東成立生產合作社,逃港人數劇增。1962年中國發生大饑荒,僅深圳一地,就有十餘萬人「八仙過海」,用腳投票,幸運成功偷渡者為6萬多人。
當時每天傍晚,逃亡者成群結隊,扶老攜幼奔向邊境線,伺機出境,「五月大逃港」時,一天竟可聚集2萬人。
駐港的英國軍警出動直升機7架、軍艦2艘,全天不間斷地在邊境巡邏,每50英尺設一哨位,仍無法阻止潮水般的湧入。
但毗鄰香港的20公里海面上,每日也可以見到數百具屍體漂浮,海風腥臊不堪。
1972年後,大量覺醒且絕望的知青,成了逃港大軍中的主力,當時一位深圳寶安的逃港者曾嘆:「改革開放這四個字,你們是用筆寫的,我們,是用血寫的!」
當時的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馬思聰在文革期間匍匐啃草,受盡侮辱,1967年1月15日夜,馬思聰一家四口化裝成農民,以5萬港幣的代價成功逃往香港,轉而赴美。
此後,馬思聰夫婦在中國的所有親戚都遭殃,包括二哥,岳母、侄女及廚師被迫害致死,馬思聰則以「反革命叛國罪」遭通緝,中國改革開放後,有人不厭其煩邀請馬思聰回來看看,他都置若罔聞。
不過,儘管這麼多人逃往香港,但成功者極少,同時中國政府將逃港者視為叛國投敵,邊防軍可隨時射擊。其間,人民解放軍射殺者不計其數,但人們仍前仆後繼,無所畏懼,「逃港者槍擊死,不逃港者餓死」,反正都是死,不如鋌而走險。
而且,就算逃港成功,迫於中國方面的壓力,這些逃港者也可能遭遣返。
1962年,十餘萬香港市民帶着食品和飲水趕赴邊界,掩護約一半的逃港者逃入了市區。
另根據《從「大逃港」到奶粉「限帶令」》一文指稱,當時一輛載著遣返逃港者的汽車緩緩駛向中國,突然數百名香港市民衝出來,躺在車前,並向車上發出吼聲:「快跳車啊!」近千名逃港者再次逃脫,重獲自由。
據悉,香港前百位富豪中有40多位為逃港者,包括金利來主席曾憲梓、壹傳媒主席黎智英、「期貨教父」劉夢熊、著名作家倪匡、「樂壇教父」羅文、「金牌編劇」梁立人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