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報》報導,研究顯示藥品廢棄物,其中包括成藥及處方藥,正在世界各地的河川中漂流,嚴重危害自然環境。科學家在2018維也納歐洲地科年會(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conference)上指出,若情況未改善,到了2050年排入水道系統的藥物廢水量將增加2/3。
荷蘭國際水利環境工程學院研究員、開發追蹤藥物汙染方法「熱點」(hotspots)的團隊領導人布雷戈(Francesco Bregoli)表示,高濃度藥物廢水可能危及大部分的淡水生態系統;止痛藥、抗生素、抗凝血藥物、賀爾蒙、精神藥及抗組織胺藥物等藥物在某種程度上危害野生動物,如內分泌干擾素(Endocrine disruptors,亦稱環境賀爾蒙)造成魚類及兩棲動物變性。
Francesco Bregoli IHE Delft @ihedelft and Catalan Institute @IcraWater contributed to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if no mitigation action is taken, the environmental threat will increase by 65% in 2050. https://t.co/cLfThyL0BY
— IHE Delft (@ihedelft) 2018年4月11日
此外,獸醫常用的抗發炎藥物「雙氯芬酸」(Diclofenac)已造成印度次大陸的禿鷹亞種瀕臨絕種,歐盟及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皆視雙氯芬酸為自然環境的威脅。
全球每年雙氯芬酸的用量高達2400公噸,其中上百公噸留在人為垃圾裡,生態系統吸收了約20%,僅有約7%經過廢水處理廠過濾後排放,其餘皆排入海洋。
最新研究發現,世界上總計超過1萬公里的河川含高濃度雙氯芬酸,高於歐盟觀察名單所訂定「每公升100毫微克」的標準。
歐洲地科年會上發表的另一項研究指出,都市地區大量興建的污水處理廠反而讓河川污染更加嚴重,因為大部分廢水並未被妥善處理。
荷蘭瓦赫寧恩大學科學家史特蘿卡(Maryna Strokal)表示:「2000年,50%河川污染源自於污水處理廠,到了2010年,污水處理廠成為世界各地幾乎每一條河川污染源之一。」
聯合國環境署2017年12月發表的研究顯示,70%到80%人類及農場動物所使用的抗生素(約1000公噸),以各種方式排放到自然環境中,警告抗生素及化學廢棄物促成抗藥性細菌的進化。
由於僅有低於1/4的廢水經過處理,加上技術無法過濾大部分的藥物,拉丁美洲、非洲及亞洲的污染程度基本上會更高。
布雷戈表示:「單憑技術無法改善問題」,認為減少藥物用量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CDC Notes Bacteria Drug Resistance Increase In Multiple States, ‘Vital Signs’ Reports.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reports their new fear is bacteria that are resistant to anti-microbials, antibiotics. #Research #Health https://t.co/5q2DJIHpew
— INQUISITR (@theinquisitr) 2018年4月9日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