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cs)2日揭曉,由美國阿什金(Arthur Ashkin)和法國莫荷(Gérard Mourou)、加拿大的史崔克蘭(Donna Strickland)共同獲得,表彰3人在雷射物理學領域開創性的重大發明。
史崔克蘭為50年來首位女性諾貝爾物理獎桂冠,也是包括居禮夫人在內第3位女性。
BREAKING NEWS⁰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has decided to award the #NobelPrize in Physics 2018 “for groundbreaking inventions in the field of laser physics” with one half to Arthur Ashkin and the other half jointly to Gérard Mourou and Donna Strickland. pic.twitter.com/PK08SnUslK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2018年10月2日
本屆物理學獎表彰雷射物理革命性發明,可以極快速的過程、觀測極微小的物體。精確的儀器,為研究學者開闢未知的新領域,得以應用於工業和醫療領域。
1922年生於紐約市的阿什金曾有一個夢想,想像有一天光束可以用來移動物體。
1970年他發表光學鑷子(optical tweezers)原理,讓雷射光束可以產生力量,抓住粒子、原子和分子,可以檢查和抓取病毒、細菌和其他活細胞,且不會造成破壞,實踐他以光的輻射壓力來移動物體的夢想,並應用於生物系統。
Arthur Ashkin, awarded the 2018 #NobelPrize, had a dream: imagine if beams of light could be put to work and made to move objects. He realised his dream by creating a light trap, which became known as optical tweezers. pic.twitter.com/6W6juINq5f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2018年10月2日
共同獲獎的莫荷和史崔克蘭,開發光纖雷射「啁啾脈衝放大」(Chirped Pulse Amplification, CPA)技術,採用延展性極佳、人類史上波長最短和高強度的光學脈衝方法,可準確在各種材料上鑽孔,即使是活體生物也能運用。
莫荷同時也是史崔克蘭的博士研究指導教授,此次獲獎即是以她的博論為基礎,成功發明高強度的雷射脈衝,目前廣泛應用於精密的眼科手術和材料切割。
Ultra-sharp laser beams make it possible to cut or drill holes in various materials extremely precisely – even in living matter. Millions of eye operations are performed every year with the sharpest of laser beams.#NobelPrize pic.twitter.com/MiYb4i8AHw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2018年10月2日
現年59歲的史崔克蘭為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博士,目前任職於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是史上第3位獲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女性得主。
得獎後,她透過電話表示:「顯然我們該為女性物理學家慶祝,因為學界有許多女性物理學家。希望學界性別平權發展加快腳步。」
作為全球物理學最高榮譽,從1901年起,每年10月由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遴選公布,用以表彰在物理學作出最傑出的科學家。物理獎亦是根據諾貝爾(Alfred Nobel)本人於1895年留下的遺囑中,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
根據遺囑,物理獎殊榮應頒發予:「在物理學領域中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者」。
諾貝爾獎官網指出,在19世紀末,許多人認為物理學是最重要的科學,諾貝爾本人可能也抱持同樣觀點,研究與物理學密切相關。
自1901年至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項已經頒發111次,歷史上僅有1903年居禮夫人(Marie Skłodowska-Curie)與1963年德裔美籍物理學家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2人為女性物理學桂冠得主。
Physics Laureate Maria Goeppert Mayer was born #OTD in 1906.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2018年6月28日
She was awarded the 1963 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her work on the nuclear shell structure of atoms, but did most of her prize-winning research for free due to the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a paid position as a woman. pic.twitter.com/loZlBrFLIo
而獲獎的科學家除了將親赴瑞典領獎,亦可獲得國際諾貝爾獎基金會(International Nobel Foundation)頒發的高額獎金,今年獎金已確定調漲至900萬瑞典克朗(約3,347.6萬台幣)。
歷屆物理學獎中,首屆獎項由發現X射線的德國物理學家威廉·倫琴(Wilhelm Röntgen)獲得,而發明電晶體與超導BCS理論的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John Bardeen),則是唯一一名榮獲兩屆物理學獎的人,分別在1956和1972年獲得桂冠。
#NobelFacts The only person who has received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twice is John Bardeen - in 1956 and 1972. pic.twitter.com/OEa1mjfTxs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2018年10月2日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美國物理學家魏斯(Rainer Weiss)、巴里什(Barry C. Barish)與索恩(Kip S. Thorne)3人共享殊榮,以表彰他們對「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與觀測重力波的重要貢獻。
由於負責遴選文學獎的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鬧出性侵醜聞,2018年的諾貝爾獎獨缺文學獎,僅公布生醫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及經濟學獎。
以下是其他獎項頒發日期與時間(均為台灣時間):
10月3日 17:45 化學獎
10月5日 17:00 和平獎
10月8日 17:45 經濟學獎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