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基民盟)先後在巴伐利亞與黑森(Hess)2邦議會大選慘敗後,現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宣布不再角逐下屆黨魁連任。
梅克爾素有「鐵娘子」美譽,其勇敢、開放的移民政策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反移民的態度不同。在各國趨於保守化的風潮下,梅克爾一直被視為歐洲的實際領導者。
梅克爾最慢於2021年卸下總理一職,屆時歐洲將何去何從?
德國大選於2017年9月結束,但當時梅克爾遲遲未能籌組聯合內閣,最後基民盟尋求與社民黨合作,才得以終結5個月來的僵局,如願籌組第四任期的政府。
此外,該次大選的結果也不甚理想。基民盟的得票率下滑至僅剩33%,與之聯手的社會民主黨(SPD)也只獲得20%的支持,然而極右派少數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以黑馬之姿奪下12.6%的選票,首次進入國會。
被封為「小梅克爾」的基民黨秘書長卡倫包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曾表示,社民黨如果退出將導致2021年的聯邦大選提前舉行,而《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梅克爾在與黨內高層協議時曾提到,將卸下黨魁的她仍希望繼續擔任總理。
梅克爾時代一結束,歐洲與歐盟的凝聚力恐怕將蕩然無存。
英國正為脫歐程序而焦頭爛額,法國總統馬卡洪(Emmanuel Macron)的神話僅18個月就因勞動市場改革而破滅,民眾支持率更是跌破30%。
法國總統馬卡洪上任後對民粹主義的強硬作風受人矚目,近期他也槓上匈牙利總理奧爾班(Viktor Orbán)和義大利極右翼副總理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稱他們危害歐盟珍貴的開放邊界、開放市場和開放社會的原則。
不過法國歷史學者札瑞茨基(Robert Zaretsky)認為,在歐洲秩序正在崩解的情況下,馬卡洪的二選一(either-or)作法會導致更加極端的勢力出現。「如法國社會學家莫斯柯維奇(Pierre Moscovici)提到的,『不是所有挺歐人士想的都一樣』」。
在梅克爾卸任前,2019年5月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將成為決定歐洲未來的風向球。
法國總統馬卡洪深諳此場選舉的重要性,不過義大利極右翼副總理薩爾維尼與法國極右派「民族陣線」(National Front)黨魁勒潘(Marine Le Pen)亦然,他們計畫與極右翼歐洲議會黨團「民族和自由歐洲」(Europe of Nations and Freedom)開展一系列活動。
在歐洲內政方面,東歐諸多民粹黨派近期也接連獲得人民支持,就連北歐的瑞典也竄出反移民、極右派的瑞典民主黨(Sweden Democrats,SD),而東自俄羅斯、西至美國的右派「外患」也不曾斷過。
經歷1930年代納粹帶來的重挫後,右翼勢力在歐洲的到處點火可能將再度製造政治威脅,屆時若歐洲真的陷入一片混亂的失序局面,或許大家會再憶起梅克爾。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