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制裁受命中國政府監視新疆維吾爾族人的中國海康威視(Hikvision)公司,美國準備中止提供製造監視設備所需的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技術,並將海康威視列入出口管制名單中。
美國這項制裁旨在阻止中國對外輸出「數位威權主義(digital authoritarianism)」,中國海康威視的生產效能將大受影響,中國對外輸出監控技術也遭到箝制,後續效應不容小覷。
2001年成立的海康威視總部設於杭州,後成為中國國務院信息產業部轄下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控股公司,負責生產監控設備,據悉,目前與同在杭州的中國大華(Dahua)企業市佔率共佔了四成以上。
由於海康威視所生產的監視設備廣泛使用於中國新疆的「再教育營」中,《法新社》也曾報導,海康威視2017年在新疆至少取得5項監控相關的契約,總價達人民幣18億5000萬元(約合新台幣82億2472萬元)。
法新社從一份洩密文件獲悉,海康威视乃新疆勞改營監視系統的承建商,合同總值越18.5億人民幣。其中一個項目是在墨玉縣安裝2萬5千部攝像機,以監控全縣的学校、街道、办事处和967个清真寺。海康威视業務遍及全球,在澳洲每個大城市都有辦事處。https://t.co/c9Ti4af52b
— C.A. Yeung (@WLYeung) 2018年6月28日
3月,海康威視還曾展示透過數據分析用以識別並監控少數民族臉孔的技術。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說,因海康威視幫助中國政府侵犯新疆穆斯林人權,美國正考慮將該公司加入出口管制名單,禁止美國企業向其出口芯片等設備和服務。
另根據《美國之音》的報導,海康威視產品的核心零件悉數來自美國,人工智慧監視設備仰賴輝達(Nvidia)和英特爾(Intel)進口的IC,數據資料庫的技術支援則來自美國希捷科技(Seagate Technology)。
根據公開資料,中美貿易戰7月正式開打後,中國監視設備與產品已列入美國加徵10%關稅的清單中,8月,美國聯邦眾議院通過《201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or Fiscal Year 2019),法案中明文禁止美國政府購買任何中國製造的監控設備,其中包括海康威視、大華、海能達(Hytera)、中興(ZTE)等廠商,均列入了黑名單。
因此,原本依賴中國代工生產的歐美廠商已緊急尋求台灣、南韓等廠商應急,咸認中國監控設備的轉單效應在2019年將更趨明顯。
除了受命協助中國政府提供或建構監控設備外,海康威視也在中國政府的扶植下大規模地向其他國家輸出「數位威權主義」。
根據國際人權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11月的報告,在接受調查的全球65國中,中國曾與其中36國舉行掌控訊息的相關會議,更甚者,中國直接向這些國家提供電子監控設備。
英國負責海外情報業務的「軍事情報局六處(MI6)」前主管對《泰晤士報》(The Times)表示,英國是中國海康威視最大的國外市場之一,假若進入英國的監控設備啟用網路功能,就可能遭中國政府監視。
IPVM分析師霍諾維奇(John Honovich)的說法指稱,在中國政府強調國有企業的「忠誠」下,海康威視在各國的產品將成為中國政府「理想的網路間諜工具」,對使用這些產品的國家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
NEW REPORT: The rise of digital authoritarianism leads to a decline in internet freedom for the 8th consecutive year. #FreedomOnTheNet https://t.co/4ZwvGk7RQn pic.twitter.com/isV9Cc6YXH
— Freedom House (@freedomhouse) 2018年11月1日
海康威視的高層近日則是公開否認了產品遭中國政府植入「後門」的傳言,聲稱產品受到外界關注及質疑乃因「安防監控行業的敏感性」。
但2月底,中國江蘇省公安廳曾發出一份題為《關於立即對全省海康威視監控設備進行全面清查和安全加固的通知》文件,內容指稱省內各級機關所使用的海康威視監控設備在調查過後證實「存有安全隱患」,部分設備甚至遭「境外IP地(位)址控制」,要求各地相關機構「全面清查,並開展安全加固。」
《大紀元》引述香港《動向雜誌》2012年的報導,證實中國公安系統就是海康威視的重要客戶,曾於重慶市安裝50萬個監視器後,合資的「平安重慶」便受到中紀委調查。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