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救護貧寒和窮乏的人,搭救他們脫離惡人的手」~《詩篇》
自2015年史無前例人數龐大的難民湧入歐洲尋求庇護,新移民在異地所引發的社會問題,為這塊強調人道主義、基督教色彩濃厚的大陸,也吹起一波前所未見的仇外浪潮,助長民粹政治崛起。
教會和宗教,在紛亂的時代還能扮演甚麼角色?
范德法特(Jessa van der Vaart)和以色瑞爾(Rosaliene Israel)2人把牧師袍放在後車箱內,開上高速公路一路從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直奔海牙(The Hague),希望能趕在20點及時開始主持聚會,直到23點會有另一組牧師來接手,繼續唱詩、禱告和讚美神。天亮之後,會有另一組神職人員接下去。
海牙「伯特利教堂」(Bethel Church)裡的敬拜之聲,從10月底至今從未止息。
日以繼夜、馬拉松式的敬拜禱告和講道,就是為了不讓來自亞美尼亞(Armenian)的塔姆拉茲揚(Tamrazyan)一家5口,因非法居留而被警方逮捕驅逐。教會就是他們的避難所。
依照一項模糊的荷蘭法律,警察不得闖入並打斷正在聚會和講道。 1個多月以來,塔姆拉茲揚一家就在教會裡躲過警方逮捕並被當局遣返的命運。
據報導,最初由海牙當地一小群牧者自發性發起的24小時不間斷講道,在人力不夠、「奄奄一息」之際,茁長成一場全國性運動,吸引荷蘭各地來自20個教派、逾550位神職人員和教友輪流讓保護脆弱難民家庭的這盞燈,繼續在伯特利教堂發光發熱。
范德法特牧師疾駛在荷蘭A4高速公路上時,告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這個實行與我們所傳揚的福音有關。」
Under an obscure Dutch law, the police may not disrupt a church service to make an arrest. So for the past six weeks, priests have prayed to keep a family of migrants at Bethel Church. https://t.co/ah1IQg5Kfa
— New York Times World (@nytimesworld) 2018年12月11日
在全歐洲基督教精神逐漸式微的同時,排外主義與民族主義日漸高漲,伯特利教堂裡的聚會,提醒世人在,一個大多已世俗化的西歐社會中,宗教組織仍可以發揮實質影響力。牧師們為難民家庭提供庇護,塔姆拉茲揚一家的存在則展示了信仰的力量。
身為阿姆斯特丹基督教會秘書長的以色瑞爾牧師說:「教會在西方國家正遇到困難,我們愈來愈邊緣。身為教會牧領袖,我可以明顯感受到這個變化。」
她說:「我們覺得現在正在做的事非常重要。」
"The Bethel Church in The Hague has taken advantage of a loophole in Dutch law, which says that police cannot enter the premises while a religious service is under way." #RefugeesWelcome https://t.co/ghoTKoNq1L
— Henry Leperlier 羅維文?? (@Henry_Leperlier) 2018年12月12日
近幾年,民族主義者經常煽動排外情緒藉此取得支持,義大利、匈牙利和奧地利皆是如此,且瑞典、德國、英國、法國和荷蘭都出現這類現象,顯見歐洲的意識形態漸漸「向右轉」。但跟著這兩位女牧師了腳步走近海牙這間小教堂,看見歐洲的另一面仍然存在。
平時在阿姆斯特丹歷史最悠久的「老K教堂」(Oude Kerk)服務,他說「我經常認為我們愈來愈不團結,但這個運動倡導的就是團結,這給了我一點希望。」
《紐時》描述,若非因為正在找路,多數人一定會錯過靜靜佇立在街道旁的伯特利教堂。教堂裡面混雜了塔姆拉茲揚住宿的房間、不同的辦公室和會議室,乍看之下,再平凡不過的擺設和格局,好像不夠「神聖」。
范德法特和以色瑞爾抵達時,距離換班時間僅剩幾分鐘,不間斷的聚會講道,可以讓教堂裡塔姆拉茲揚一家遠離警察的逮捕。她們迅速換上牧師長袍,台下長椅子上約有10幾問基督徒,其中有些是第一次來,但也有非信徒加入。
擔任公共關係顧問的庫依瑟(Florine Kuethe)說:「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我得知這件事時,我跟先生說『不要驚訝喔,我想去教堂看看』。」
5 weeks and counting, the Dutch church service is still going on.
— ABA Refugee Law (@ABARefugee) 2018年12月2日
Bethel Church in The Hague is trying to prevent the deportation of an Armenian family that was denied asylum after almost nine years in the Netherlands, despite claims that they would... https://t.co/VTVW7bebbn
教堂裡響起詩歌,牧師唸了《詩篇》第82篇:「當救護貧寒和窮乏的人,搭救他們脫離惡人的手。」
這一家的故事要從2010年說起。
塔姆拉茲揚與妻子因在家鄉參與政治活動,遭到意見相左者的死亡威脅而舉家逃到荷蘭。為了防止仍在亞美尼亞的親友受到牽連,他們無法向外人訴說親身遭遇的困境、夫妻倆全名也要保密。
塔姆拉茲揚2度尋求司法途徑,申請庇護均遭拒絕。
2013年,他們也曾嘗試藉由新頒布的「兒童豁免」條款合法留在當地,法律明訂難民家庭中有孩童、且定居荷蘭超過5年即可取得居留權,但申請案件中,獲准的比例非常稀少。
荷蘭司法安全部發言人(Lennart Wegewijs)表示,政府無法評論個案,但大致來說,根據荷蘭法律難民家庭只有在願意配合官方執行驅逐出境時,才有機會獲得特赦豁免,說起來有一點矛盾。
但是塔姆拉茲揚認為一旦被遣返,會有生命危險,因此並不願意與警方配合遣返,而是選擇到教堂尋求庇護。原先他們在一個卡特維克(Katwijk)的難民庇護所,後來找附近教會幫助,再間接聯繫到伯特利教堂願意接納他們。
這裡除了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聚會外,也給予心理輔導,學業指導無法去上學的3名子女。
21歲的長女哈雅批(Hayarpi)來到伯特利教堂後開始在網路上寫下自己逃難的經歷。她說:「我常常覺得教堂是唯一安全的地方,真的就是一個避難所。」
Adventskaars gekregen van pastor Andre van Aarle #dank
— Hayarpi (@hayarpi_3) 2018年12月3日
Iedere dag een beetje branden
Op weg naar Kerst ❤ ??#advent #kerkasielBethel pic.twitter.com/2ryemZ8Jpo
雖然荷蘭移民部部長哈博斯(Mark Harbers)不久前才表示,教會馬拉松式的禱告聚會並沒有讓政府的決定改變。但是牧師仍承諾將無限期堅持下去。
當天23時一到,范德法特和以色瑞爾的任務完成。3小時中,唱歌、講道和禱告的確考驗體力。范德法特的聲音已略顯沙啞,而以色瑞爾也說真的有點累,但也很感動。
哈雅批告訴她,自己受到晚上讀的詩篇啟發,寫了一首詩。以色瑞爾把牧師袍收上車時說:「對我來說,這就是全部的意義。」她說:「《詩篇》可以讀了上百次,都不覺得心弦被觸動,但今晚在伯特利教堂,卻非常真實。」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