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汙染範圍已達地球上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 Mariana Trench),顯示自然環境受傷程度嚴重。
《衛報》(Guardian)報導指出,研究人員探測西太平洋附近馬里亞納海溝,在最深處「挑戰者深淵」(Challenger Deep)進行調查,此處所測得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含量最高,比在其他開放海域,如太平洋、大西洋和北極海等水域更多。
一名中國科學家表示:「人工微塑料已汙染地球上最遠且最深的地方。」他說:「『超深淵帶』(hadal zone)可能是地球上微塑料最大的匯集地之一,對這個脆弱的生態系統將造成未知的傷害。」
海平面下6000公尺到極深海溝間的區域稱為「超深淵帶」,是人類探險足跡罕至之處。最近的研究顯示,人類對馬里亞納海溝的影響甚鉅,不僅發現罕見的超高含量物質,也在深海生物的腸胃系統發現微塑料。此外,在瑞士山區也發現汙染足跡。
Heavy plastic pollution discovered at deepest point of ocean, showing how pervasively the world has been contaminated — At the Mariana Trench in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scientists found the highest levels of microplastics yet found in the open oceanhttps://t.co/5VsudZjMl0 pic.twitter.com/fu7u6hpldO
— Alfons López Tena #FBPE (@alfonslopeztena) 2018年12月20日
每年有數百萬噸塑膠微粒進入海洋系統,但這些汙染物質最後流向何處都不為人知。中國海南省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科學家,自海平面之下2500公尺至1萬1000公尺採樣水底沉積物,並比較海拔8850公尺珠穆朗瑪峰的物質樣本。
國際地球化學期刊《Geochemical Perspectives Letters》分析顯示,距海平面逾深、離海溝逾近的採樣,為塑料濃度愈高。在每公升水底沉積物發現,塑料最多高達2200個單位,水中樣本則是13個單位。
happy to see that @EAG_ 's #Geochemical_Perspectives_Letters paper :
— Liane G. Benning (@LianeGBenning) 2018年12月20日
Microplastics contaminate the deepest part of the world’s ocean - https://t.co/5Sj7j5hnnu
was highligthed in @guardianscience https://t.co/wdCnyT20aF pic.twitter.com/NJV4r0fYdb
研究指出,馬里亞納海溝的微塑料可能來自東亞的工業國家,包括中國和日本。 因為海溝本深是一個狹窄的V字形深淵,因此容易造成顆粒下沉。此外,海溝內地震發生頻率增加,可能有助於將沉積物往下沉入溝中。
大多數微塑料是幾毫米長的纖維,多數可能來自衣物、瓶裝飲料、捕魚用具。聚脂纖維是沉積物中最常見的微塑膠,已被證實將危害海洋生物,對於因人類過度捕撈和氣候變遷而受損的海洋系統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研究人員指出,迫切需要進一步評估微塑料對於脆弱的海洋生態鏈,影響程度為何。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