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誕節即將到來,西方民間相傳,穿著紅色大衣的聖誕老公公,會乘著由馴鹿拉的飛天雪橇,將禮物送給世界各地的小孩。然而,馴鹿在近年來因氣候暖化所影響,數量下降超過一半,可能漸成絕跡。
12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於美國地球物理聯盟(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會議發布的第13屆「北極報告」(Arctic Report Card)指出,過去的20年來,馴鹿的數量從500萬驟減至210萬。該報告由遍及世界各地12個國家、80多名作者編纂而成。
馴鹿有「Reindeer」、「caribou」兩種稱呼,來自北加拿大、阿拉斯加的野生牧群(herds)被稱為「caribou」。研究指出,這是這些牧群的情況最不樂觀,有些牧群數量甚至銳減90%以上,只餘不到1成,「跌幅如此劇烈,復甦遙遙無期」。
The number of wild reindeer in the Arctic has dropped a startling 56%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ActOnClimate https://t.co/gbYy9l8I6w
— AlaskaWild ? (@alaskawild) 2018年12月14日
馴鹿的主食「地衣」生長於地上,因氣候暖化而不利生長。馴鹿除糧食不足外,還得面臨暖化帶來的大量蟲類、降雨增加等危機。
《BBC》報導,參與「北極報告」、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環境科學家艾普斯坦(Howard Epstein)表示:「氣候變暖意味著其他更高的植被要生長,地衣就會被淘汰」。
2014年至2018年的氣溫,打破自1900年以來的所有紀錄,創下新高。艾普斯坦表示,溫暖的環境對人類很好,但對馴鹿來說很糟糕。
艾普斯坦解釋,氣候暖化滋生更多昆蟲,馴鹿須耗費大量精力將昆蟲趕走,或者尋找躲避處;北極地區的降雨增加,地面的雨水結成堅硬的冰,覆蓋在凍原的植被上,馴鹿無法用鼻子推掉冰塊以獲取食物。
「北極報告」還提及海洋冰川消融、北極塑膠汙染、有毒藻類繁衍的問題。
北極海已失去95%最古老、最厚的海冰,2018年的海冰比過去更薄、面積更小。當氣候暖化時,海洋中有害藻類大量繁殖,進而威脅食物來源。
北極地區也面臨新興威脅,塑膠微粒數量上升,可能被海鳥和海洋生物進食而造成危害。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項目經理奧斯本(Emily Osborne)表示,北極屬於「未知領域」。2018年為「北極報告」的第13個年頭,奧斯本表示:「在發佈報告的這些年,變暖的持續性仍在增加,也導致世界各地的極端天氣現象。」
《自然》(Nature)報導,參與「北極報告」、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地球物理學家佩羅維奇(Donald Perovich)表示,即使在最遙遠的北極,仍可見到低緯度地區的影響。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