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好萊塢傳奇電影《大白鯊》(Jaws)所賜,讓這個稱霸海洋、體型極為巨大的海底霸主,成為家喻戶曉的生物之一。
人們對於牠們強力的咬合能力、猶如軍艦般的體型,以及對於血腥味高度敏感的天性記憶深刻,但身為食物鏈最上層的大白鯊,如今卻受到海洋污染和暖化所困,造成其食物來源與棲息地大大受限。
Deep Blue is famous, y'all! https://t.co/dWaIAoiud2
— HuffPost Green (@HuffPostGreen) January 17, 2019
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報導,任職於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專門研究鯊魚的研究員哈契森(Dr. Melanie Hutchinson),15日在距離歐胡島(Oahu)9英哩海域內,目擊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巨大的大白鯊。
Deep Blue, the massive, 20ft-long great white shark thought to be biggest on record, spotted off Hawaii coast https://t.co/xBpGiCHatD pic.twitter.com/ea2LIym9zC
— Newsweek (@Newsweek) January 17, 2019
Deep Blue is possibly the most amazing single animal on Earth. ? https://t.co/KCPO2TL1ey #sharks
— Blue Planet Society (@Seasaver) January 16, 2019
專家們將大白鯊命名為「深藍」(Deep Blue),哈契森向當地電視台透露,「深藍」的身長很可能介於4至6公尺,發現之初、牠正在享用死亡的抹香鯨(Sperm Whale)。」
「事實上,每年冬天都有許多鯊魚聚集至夏威夷海域,但一般民眾並不會在海面上目擊或巧遇,因為就連我們研究員要看見牠們,都必須透過深潛才能近距離接觸。」哈契森認為,此番「深藍」會被外界發現,很可能與覓食有極大關係。
世上最大的掠食性魚類、也是許多海洋哺乳類動物的主要天敵,大白鯊因為多次攻擊海中人類,也被稱為「噬人鯊」。但雖然具有高度攻擊性,可大白鯊也被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易危」名單之一。
大白鯊出沒於幾乎所有熱帶、副熱帶和溫帶海域,其中美國加州、新英格蘭地區、智利、南非等都是他們群聚之地,屬於卵胎生魚類的牠們,一胎平均能誕生6至20隻幼鯊。
成年的大白鯊瞬間洄游時速能到達56公里,會對海獅、海豹和鮪魚等生物進行攻擊。目前出土最早的大白鯊化石,可回溯至1600萬年前,古生物學家多半認為,牠們最早出現於中新世中期。
事實上,「深藍」並非第一次現蹤,早在20年前、她正式被紀錄到全球大白鯊名單之中,科學家們更發現「深藍」是一隻雌性鯊魚,曾在2013年的墨西哥瓜達盧普島(Guadalupe Island)由電視台捕捉到牠懷孕的畫面,如今的牠、已是隻屆齡40至50歲的資深大白鯊。
而哈契森也指出,「若非科學家20年前對牠置入的標記,我們也無法在第一時間確認,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深藍。牠來到歐胡島海域,想必能度過一個飽足的自助餐之旅!」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