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南華早報》10日報導,香港大學最新的研究發現,從事需要熬夜工作的人DNA受損程度較高,DNA修復基因的活性也相對較低。若是長時間睡眠不足,恐怕會增加罹患癌症等基因突變相關疾病的風險。
香港大學醫學院近期發表於《麻醉學》(Anaesthesia)期刊的研究發現,從事需要熬夜工作的人不僅DNA受損程度較高,而且DNA修復基因的活性也相對較低。意即生物體中與細胞生長和運作有關的基因基本結構發生變化,而當DNA進行複製時,這些變化並不會被修復。
該研究針對當地兩間醫院中49名健康的全職醫生進行研究,其中24名醫生平均年齡28歲,每月至少會輪到5至6次的「on call」,必須在下班時間後繼續待命工作至隔日凌晨;另外25名正常時間上下班的醫生平均年齡為33歲。
研究人員在受測的49名醫生充足睡眠3日後採集血液樣本,經過分析發現,相較於正常時間上下班的醫生,多數長時間工作的醫生的DNA受損情況高出30%。在整晚沒睡的情況下,這種DNA受損率會進一步增加至少25%。此外,睡眠不足的醫生其DNA修復基因的活性也相對較低。
香港大學麻醉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黃田鎮提到,雖然這只是初步研究,但該報告表明睡眠不足對於人體和基因有害無益。此外,該研究結果也適用於工時長又睡眠不足的工作者。
黃田鎮進一步指出,若是DNA受損率提高、DNA修復基因的活性可能會嚴重影響人體健康,「這樣的情況可能會增加由基因突變引起的疾病風險,例如癌症」。
Study: Sleep deprivation can damage DNA and its ability to repair itself, possibly leading to higher chances of genetic diseases https://t.co/iFh0nSezog
— SCMP News (@SCMPNews) 2019年2月10日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網站顯示,人們所需睡眠時間因年齡而異。其中年齡介於18至60歲之間的成年人,每晚需要至少7個小時的睡眠時間。
黃田鎮說,他們希望能藉由這項研究發現提升民眾的意識,讓大家知道睡眠的重要性,「也許你應該檢視一下你的睡眠習慣,並且更加重視睡眠」。
香港大學麻醉學系主任兼期刊編輯艾明(Michael Irwin)指出,睡眠不足不僅會對身體及心理造成影響,也可能影響判斷能力。「對於夜間工作並處理麻醉或手術等具備高技術性項目的醫生,我們應該盡可能減少一夜之間所需完成的工作量。」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