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需要你們,祖國歡迎你們,祖國寄望於你們!歡迎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立」。
一登入中國「千人計劃」網站,首頁置頂便會出現這句口號,中國當局聲稱為了提高中國研究水平,讓外國人才回流貢獻國家。中共中央委員會組織部豁下的中央人才小組自2008年開始實施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大灑金錢及給予特別特別權力,不少在外留學及擔任教職的中國教授及學者爭相報名參與。
截至2018年,超過7千多人加入,6千人回國。不過情況隨著2018年美國發動發動中美貿易戰後情況開始生變。
2018年4月,美國發動中美貿易戰,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多次批評中國學者涉偷取美國先進技術及知識產權,而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亦採取行動,跟據名單當中人士進行重點調查,要求所屬單位進行問話,解僱,更有學者被美方以間諜罪起訴,驅逐出境。
「千人計劃」變成「入獄計劃」,面對美國清理門戶,中國官方對「千人計劃」轉趨低調,除了禁止官媒在電視提及,亦在2018年起不再公開人才名單,以圖淡化外界以計劃來擴展國力的目的。
2019年2月,美國司法部起訴在中國出生,爾後成為美國公民的前可口可樂公司高階工程師游曉蓉,涉嫌試圖竊取可口可樂價值1億美元的包裝技術商業機密,帶到中國複製生產。而交換條件則是提供工作機會,以及爭取游成為「千人計劃」的其中一分子,以表彰她「促進」中國經濟。
2018年8月,2012年已加入千人計劃的56歲華裔工程鄭小青,則涉嫌任職奇異電器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參與蒸氣渦輪科研時成為中國商業間謀被美國政府拘捕。而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教授張以恆,及美國氣象專家王春等亦同樣以間謀罪被當局起訴。
Federal prosecutors are also looking into the use of Chinese schemes like “Thousand Talents Plan”https://t.co/TqEjSHyQ0m
— Swarajya (@SwarajyaMag) 2019年2月15日
面對著美國逐一掃清懷疑商業間謀,《南華早報》報導,「千人計劃」之一,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大學畢業,回流北京大學的中國數學家劉毅出席完政協會議後表示,「千人計劃」不再成為北京所關注的事。「現在我們不太討論『千人計劃』了」。對於「千人計劃」是否終止,中國當局沒有明確的回應。
不過要成為「千人計劃」中的千人之一,可不是那麼簡單,除了需在國外取得博士學位後,不超過55歲,而四個細分條件需達到其中一條:申請者在國外著名學府,科研院擔任教授專家學者;在國際知名企業或金融機構從事高階專業技術或管理人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掌核心技術,具海外自主創薰經驗的創業人才;國家急需緊缺的高階創新人才。
只要成功加上「千人計劃」,便可享有中國政府人民幣150萬元(約合新台幣690萬元)一次性獎金,可以享受醫療照顧人員等良好待遇,而最重要是,獲選者可自由選擇中國任何一個地方落戶,不再受出國前戶籍所在地的限制。
美國目前大力打擊「千人計劃」,對中國科學家等利益持分者而言,確實損害了他們拿取豐厚獎金及特權機會,亦對本身已是「千人計劃」的學者猶如抹上汙名,從美國康奈爾大學回流中國開設公司的化學家鄭春陽表示,限制人才交流將會令科研發展造成障礙。作為同樣全國政協委員的他,批評美國的作法,「『千人計劃』現在面對的情況,其實代表了中國在招聘人才的方法取得成功,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會拉起警報的原因」。
同為全國政協委員,但未加入「千人計劃」的上海威達高科公司董事長周桐宇則認為,「對『千人計劃』的限期,是美國對中國日益擴大的敵對態度,可過我我可不認為美國的行動會影響中國技術發展,還有很多的平台讓人才加入。
而沒有資格加入「千人計劃」,中國本土培育的著名天文光學學家,成功研發世界最大口徑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的崔向群則認為,「不應該停止正常的學院交流,因為他們也是為全人類作出貢獻,美國在研究有領先地位,所以為何那麼多中國人都想到到美國學習的原因。
面對目前中國科學等同偷取外國技術的風氣,崔則認為,如果美國真的找到他們偷取技術的證據,那就以合法的手段法律進行解決。
不過縱使「千人計劃」轉變低調,但中國吸收各地人才的意圖依然強烈。
2018年2月中國當局向永台灣發布所謂的「惠台31條」當中,大力鼓勵在大陸工作滿一年的台灣學者,可以申報又稱為「萬人計劃」的「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援計劃」,遴選約1萬名「高層次」的創新創業人才,申請條件比「千人計劃」更為寬鬆。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