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紀幕府時期以來,日本的印章「判子」(はんこ)就是人民日常交易不可或缺的物品。然而這項有百年以上歷史的習俗,在現今電子科技發達的社會,將逐漸被淘汰。
據《彭博》(Bloomberg)報導,日本重要大型銀行已經著手要逐步減少使用判子,鼓勵客戶以電子虛擬交易取代紙墨。
報導指出,日本最大的放款機構三菱日聯金融集團(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已開始提供不需要使用印章或存摺的帳戶,此外也開始檢整旗下分行網絡,可望將整排的出納員以平板電腦或電子服務來取代。隨著科技金融革新,日本銀行似乎積極整肅紙本作業,務在提升效率並吸引年輕客群。
Japanese banks will finally stop using a piece of 1800s technology https://t.co/pcCSvAaTqz
— Bloomberg New Economy Forum (@neweconforum) 2019年3月8日
銀行開始讓客戶以手機或平板完成交易或付款,不需像前幾代的長輩需每每帶著小圓印出門,對許多年輕人來說,這項改變還嫌來得太遲,例如岡山縣倉敷市的24歲建築工人Tomoyuki Shiraishi就向《彭博》表示:「只不過要在分行領個錢,就要帶判子去跑紙上作業,未免太費工了。」
三菱日聯也並非唯一降低判子使用的日本銀行。在2018年,日本的理索納控股(Resona Holdings)也開始在各地600家分行裡,讓客戶可以不須印章就完成開戶。業務的數位化浪潮也得利於日相安倍晉三的政策,先前日本政府並已經草擬法案,要讓更多公家服務邁向網路化。
淘汰判子的風潮也顯示資本社會追求效率的宗旨。《彭博》指出,銀行鼓吹以電子取代判子之後,可望訓練顧客自己透過數位平台或裝置處理金融事務;2024年前,三菱日聯在日本的500家分支裡,會有達100家完成新服務模式的建置,與此同時,當顧客轉向自助服務,對傳統銀行人力的需求也衰退,計畫會有一半以上的傳統式分行不再被需要。
然而科技革命要和守舊的日本官僚對抗也不是件易事。三菱日聯一個主要金融部門的主管Takayuki Ogura向《彭博》表示,三菱當初花了2年時間,才說服完450個地方政府機構,採取電子方式處理稅務。在其他層面的官僚作業裡,使用判子的慣例還是很難動搖的。
判子在日本已經深入人民生活,不只是中小企業簽約時必備,一般例如房屋買賣、結婚等事都需要判子的幫忙。擁有自己的判子,也成為身為一個成人的責任象徵。東京上野一名傳承第4代的合格刻印師傅Keiichi Fukushima就向《彭博》說明,每當兒女成年時,父母通常會送他們手刻的判子予以祝福。
Keiichi Fukushima並表示,每當外地遊客來訪,有時也會買判子回家當紀念。身為全國公會副主席的他也說,製作判子每年可產生約15億美元(約新台幣463億元)的商機,「還有生活中的許多場合裡,都會用到判子。」
但是若有太多需要判子的場合也挺麻煩的。《彭博》引述一名26歲的工業零件公司會計員Minami Yoshida表示,在她因業務需要付費給供應商之前,往往須用公司用的判子蓋過多份文件,之後還得再帶往銀行處理,「我覺得這很沒效率」。
判子也稱做印鑑(いんかん),是鎌倉時期(1185-1333)自中國傳入的器物,最早多由封建領主或將軍使用。在江戶時代(1603-1868),判子則普及平民間使用,並在1873年時以法規定用於官方文書。
現代日本人通常會有3類功能的印章,一個是需向政府登錄的「実印」,用於正式的法律場合如簽約、設立公司或房屋買賣。另外還有「銀行印」,用來進行銀行交易手續。第三種則稱為「認印」,用在處理收取包裹等生活瑣事。各式判子的價格也不盡相同,依材質不同,從便宜的100日圓到2萬日圓都有。
判子的風貌也隨著時代改變,例如在2018年11月,大阪一家廠商就推出了151款不同造型的精靈寶可夢判子「Pokémon PON」,木雕版一個要價5000日圓,且據官網,包括三菱東京UFJ銀行等7家日本銀行、3家宅配業者都承認「Pokémon PON」的效力。在電子金融革新下,印章業者不但發揮創意,也可望留住傳統。
Considering getting one of the Abra/Casey ones...https://t.co/y1VcMgfLf0
— Casey Baseel (@NatsuKazeOtoko) 2018年11月27日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