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要忘記源頭,一個永恆的建築必須有根」,2008年貝聿銘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這樣說。
因此,他的作品成了當代的不朽之作,在世界各地各自閃耀綻放。
「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貝聿銘15日晚間逝世,享壽102歲。
美國《紐約時報》16日報導,貝聿銘之子貝禮中證實,父親已安享天年。
善於運用光線與空間結合的貝聿銘,曾說過「讓光線來作設計」,最重視的建築價值就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一代大師」曾於1983年獲得素有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建築獎, 當時評審的評語如是:「貝聿銘給了這個世紀一些最美麗的室內空間,與外部樣貌。但他作品的重要性遠不僅於此,他總會關注佇立而起的建物周圍環境…他的多才多藝和使用建材的技術,幾乎達到詩歌藝術的境界。」
貝聿銘的經典之作包括,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香港地標中國銀行大廈、蘇州美術館、日本美秀美術館,以及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和台中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等,都出自貝聿銘之手。
#Taiwan's Luce Memorial #Chapel was designed by I. M. Pei, the first Chinese-American architect to win 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pritzkerprize, as his first work in Asia. It also received a conservation grant from @GettyFoundation's "Keeping it Modern" initiative in 2014. pic.twitter.com/Pa1vUgRuY8
— Ministry of Culture ?? (@CulturalTaiwan) 2019年5月6日
巴黎羅浮宮金字塔無疑是貝聿銘的絕佳代表作。1984年,法國當時將迎來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時任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遂親自委託貝聿銘出馬參與擴建工程。
當時貝氏的玻璃金字塔要橫放在數百年歷史的羅浮宮之間,引起極大反對,認為這個設計過於現代與前衛,與羅浮宮的古典氣質相互衝突,這個由673塊菱形玻璃和金屬結構組成的透明金字塔最終建成之後,晶瑩剔透的外形隨著巴黎的日光美妙變換閃耀姿態,親自說服了法國,貝聿銘風采也步步征服全世界。
1993年竣工開幕之際,《紐約時報》形容羅浮宮金字塔是「一個技術的壯舉傑作,它精緻細膩且輕盈透明。」
美國建築評論家高柏格(Paul Goldberger)說:「金字塔並沒有改變羅浮宮,而是輕柔的在一旁守護,與之共存。」
身為建築界泰斗級人物,貝聿銘曾表示,羅浮宮無疑他職涯中最困難的一項任務,他說,「我想要創造一個不會影響博物館傳統部分的現代空間。」
貝聿銘生涯之中的另一個重要建築作品,也是成名之作:1964年設計的甘迺迪圖書館和博物館(John F. Kennedy Presidential Library & Museum)。這個案子是甘迺迪總統遭到暗殺之後的隔年,當時得到這份建築設計案別具意義,貝聿銘由甘迺迪遺孀賈桂琳(Jackie Kennedy)女士欽點,某種程度而言像是當時業界的天之驕子。
貝聿銘一生可被視為是現代主義的忠誠者,他的作品不會與傳統或老式劃上等號,與最新的建築潮流相比,「貝氏」的現代感經常以清晰、洗鍊、規矩且簡潔明確的幾何圖形呈現,表達對永垂千古的追求。
2008年,貝聿銘接受《紐時》訪問時說:「當代建築強調現代感,對歷史雖然有某種程度的考量,但並不深入。我理解時代已經改變,我們都在進步。我不想要忘記源頭,一個永恆的建築必須有根。」
貝聿銘曾說:「有人說我著迷於幾何學,也許我是,但我所認為的是,建築就是一個在幾何形狀裡的固體形式。」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近幾年的卡達伊斯蘭博物館中,都可以見到貝聿銘在建築裡玩幾何線條的影子。
1917年4月26日在廣州出生的貝聿銘,其父親貝祖詒是香港中國銀行的始創人,但這位「銀行家之子」選擇走一條不一樣的路,於18歲時負笈美國賓州大學攻讀建築學,並於麻省理工學院取得學士學位,1946年於哈佛大學取得建築碩士學位,並於1995年自立門戶成立「貝聿銘聯合事務所」聯合事務所。
他曾說:「有設計感的原創不是我的目標,我要在各時代、在不同地方和不同問題裡找到原創。」走過一世紀的建築傳奇已永別人世,但貝聿銘的大師典範要繼續流傳。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