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作為石油的副產品,雖然為人類生產帶多巨大的用處,然而塑膠所造成的地球汙染,卻比人類想像更遠。
加拿大一篇研究指出,一個普通人每年通過「進食」及呼吸,至少吸收5萬顆微型膠粒,而瓶裝水所含的膠粒更比自來水平均多22倍!
People eat at least 50,000 plastic particles a year, study finds https://t.co/xaliZe1PZm
— Guardian news (@guardiannews) 2019年6月5日
這次的研究由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考克斯(Kieran Cox)主持,研究團隊對26項環境及食物樣本進行研究,調查包括魚類、貝殼類,糖、鹽、啤酒、水、以至空氣中微型膠粒的數量,再推估每人每年吸收膠粒的總量。
結果發現,絕大部分食物均驗出含有微型膠粒,研究團隊再參考美國政府膳食指南,推估成年人每年大約「吃」掉5萬顆膠粒,兒童大約4萬顆。研究人員更發現,瓶裝水所含的膠粒更多,若人有飲用瓶裝水的習慣,他們每年將吸取高達13萬顆,而飲用自來水的僅4000顆。
「這些微型膠粒是無處不在,在空氣,土壤,河川甚至世界上最深的海洋中也發現它們的存在」。
早在2018年,一項由歐洲、日本、俄羅斯學者的研究當中,便發現人類糞便帶有膠粒情況,並推測世界上超過50%的人的糞也有膠粒。
考克斯直言,膠粒的真實數量情況可能比研究高出更多,「目前攝取膠粒對健康的影響暫時尚未清楚,但它們可能釋出有毒物質,有些膠粒過小亦有機會穿透人體組織,影響人體免疫反應」。
先前其他研究便發現,若鳥類吸取過多膠粒,將破壞人體對鐵質的吸收,以及增加肝臟的壓力。
考克斯的研究結果刊登在《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ACS Publications)期刊。
考克斯強調由於很多食物及飲料尚未測試,「我們不知道的還是太多。需要有更多的數據來填補空白,如麵包,加工產品,肉類,乳製品和蔬菜,有可能含有更多的膠粒」。
但倫敦國王學院教授賴特(Stephanie Wright)則認為,微型膠粒的傷害暫時仍是未知之數,「其實人體平日亦吸取更多不同的化學物質,例如每日也會吸取很多二氧化鈦微粒」,認為微膠粒的對人體傷害風險相對較低。
塑膠粒對環境危害的說法並非新鮮事,歐盟首席科學顧問在2019年4月份的發表報告中指,世界需要關注微塑膠粒對全球環境及生身的健康風險,建議需作預防措施。「這些不受控制的微膠粒所帶來汙染,得出的科學佐證越來越多,由於情況將是持續性和不可逆轉,需要採取適當措施來制止這些膠粒釋放出野外」。
「我絕對會避免使用塑膠裝,同時避免喝瓶裝水」,考克斯直言這個研究亦影響了個人行為,「事實證明,這些由人類所生產的大量塑膠物質,最終會落入生態系統之中」。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