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美國導演庫柏力克 (Stanley Kubrick)所拍攝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引發全球人民對太空無窮幻想,同時大大影響日後太空科幻電影的方向。愈著科技進步,雖然太空人派遣上太空已非新鮮事,但目前僅有極少數人感受宇宙的奇妙。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宣布,2020年將開始允許遊客參觀國際太空站,包含食物、住宿、空氣每晚3萬5000美元(約110萬新台幣)。
.@Space_Station is open for commercial business! Watch @Astro_Christina talk about the steps we're taking to make our orbiting laboratory accessible to all Americans. pic.twitter.com/xLp2CpMC2x
— NASA (@NASA) 2019年6月7日
NASA國際太空站副主任蓋恩斯(Robyn Gatens)表示,歡迎旅客以及企業人士乘坐美國太空船前往國際太空站,最多可停留30日。NAS預計每年最多會舉辦兩次私人太空飛行任務。並希望到太空的企業「支持低地軌道(low earth orbit)經濟的永續發展」。
NASA首席財務長德威特(Jeff DeWit)則表示,「美國NASA正欲求開放國際空間站作商業活動,並正宣傳這個從未出現的美事」。不過此計劃目前僅接受美國人及企業申請。NASA亦在推特(Twitter)公布這個消息,並由身處在國際太空站的美國太空人科赫(Christina Hammock Koch)介紹此計劃。
.@Space_Station is open for commercial business! Watch @Astro_Christina talk about the steps we're taking to make our orbiting laboratory accessible to all Americans. pic.twitter.com/xLp2CpMC2x
— NASA (@NASA) 2019年6月7日
不過雖然在太空站生活費用可算「便宜」,但從地球來到太空站的「交通」則昂貴得多。由於NASA並不打算提供任何交通載具,未來旅客將需僱用私人太空公司前往太空站。
以目前情況或有兩個選擇。其一是美國電動車公司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建立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乘員飛龍號」(Crew Dragon),這艘太空艙3月成功往返太空。而波音(Boeing)公司亦正在建造一艘名為CST-100 Starliner的飛行器。兩間公司正在大力研發改進,以爭奪未來太空載人的商機,但NASA指出,這些私人飛行器公司需自行考量旅客名單,以及要求旅客符合太空飛行的身體要求,同時進行一定程度的培訓。
倘若太空旅行正式開放,《英國傳播公司》(BBC)預料每次「包機」價格將高達6000萬美元(約19億新台幣),機票比使用太空站的費用高昂很多。
NASA一直禁止太空站進行任何商業用途,同時禁止太空人在內裡參與商業研究。不過由於國際太空站是美俄雙方共同營運並非美國獨有,而俄方在建立後一直對太空商業化持開放態度。2001年,美國富商蒂托(Dennis Tito)在美國NASA的反對下,以俄羅斯太空人的身份到達國際太空站並生活了7天,當時他向俄羅斯支付了大約2000萬美元(約6.3億新台幣)的來回費用,而蒂托返回地球後,積極遊說美國政府開放商業性的太空旅行。
BBC指出,國際太空站宣布開放商業活動的原因,是基於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018年發布了一份預算,要求美國政府在2025年之前退出太空站改為私營化。而2024年NASA亦計劃派員再度登上月球,或是將太空任務改成商業化其中一個階段,《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表示,營運太空站非常昂貴,每年需花費30至40億美元。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