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邊檢近日開始配有可攜式的毒品檢測儀,利用肉眼幾乎看不見的針頭,刺穿旅客的行李,再透過儀器分析針頭採集到的樣本,判斷行李內是否藏有毒品,僅有人類兩個紅血球細胞重的微幅劑量也難逃檢測,可有效提高緝毒的速度和準確度。
《南華早報》報導,這項緝毒新技術幫助邊檢執法人員,可以在3秒之內判別出近40種流通於市面上的毒品,以及其他幾項成份不明的合成藥物。
報導稱,此類緝毒技術在大多數國家通常必須在設備精良的實驗室中進行,需要花費幾個小時、甚至數日分析樣本,但新的可攜式掃毒科技,進行樣本分析時則不受空間限制。
領導研發針頭型毒品檢測儀的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教授李海洋稱,全球販毒網絡很快就會因此備感壓力。
目前中國法律對於運送毒品最高可處死刑。李海洋指出,此項技術不僅可應用在中國和緬甸邊境、全球偏遠地區也可以因為新型毒品探測器問世,改變掃毒之戰。
《分析化學》(Analytical Chemistry)期刊指出,這款探測器用手電筒加熱樣品,在2.5秒內產生高達攝氏500度的高溫,讓樣本蒸發並且快速進行分析。
此外,在不能破壞物質成份的條件下,要快速加熱需要不同熔點,因此研究人員費時5年測試不同藥物,才確定最佳的光頻範圍。
目前情況,海關若要對嫌疑人採取進一步搜查行動,很大程度取決於執法人員的經驗判斷,而檢查過程通常具有侵入性,甚至耗時數日。
李海洋表示,新技術可以將對受檢旅客的干擾降至最低,採集樣本的針頭只有幾微米,物品被刺穿處乎不會留下痕跡。
除了行李之外,若衣物、飾品或其他配件曾接觸過毒品,也會觸動探測器的「敏感神經」。李海洋說,緝毒人員可此更快速判別毒品的組成物質,儘速找出毒販犯罪結構。
中國科學院的聲明稱,在與緬甸接壤的雲南省,包括墨江、玉溪、德宏、騰沖和寶山等地區的邊檢,已開始採用新型毒品檢測儀,並查獲鴉片、大麻和芬太尼等毒品。
據北京當局統計,2018年,有逾240 萬的中國公民使用毒品。執法人員共查獲67.9噸毒品,逮捕近14萬名相關人士。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