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延燒逾1年仍未見停戰跡象,其中農產品成為雙方攻擊的武器。
《南華早報》12日報導,台灣將於近期內採購價值逾36億美元(約新台幣1136億元)的美國農產品,顯見在美中緊繃的情勢之下,台灣與美國川普政府的關係更加緊密。
報導指出,總額高達36億美元的農產品清單,包括大豆、玉米、小麥和肉類等品項。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下周將率領貿易代表團,赴華府與美國糧食和肉品出口業者簽署同意書,簽約地點選在華府國會大廈遊客中心,讓這筆訂單增添了政治與經濟層面的雙重意義。
我方駐美國經濟文化代表處透過聲明指出,雖然美中關係深受貿易爭端影響,不過,台灣正努力成為美國值得信賴的貿易夥伴,並持續以行動證明,加強美國與台灣的經濟合作。
根據駐美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統計,2018 年按照人均計算,台灣是美國第 8 大出口市場。台灣長期與美國維持緊密的農業經貿關係,過去台灣自美國進口的農產品,約佔全部進口值的四分之一。
報導稱,美國農民樂見這筆訂單成交,但也表示,中國的採購量在2017年、也就是貿易戰開始前購買的196億美元美國農產(其中價值逾100億美元為大豆)相比,美台的農產品交易是「微不足道」(small potatoes)。
北達科他州(North Dakota)一名種植黃豆的業者阿普爾特(Mike Appert)表示,「這是一見很好的事(台灣購買美國農產),但我們需要重新與中國展開貿易往來,我們現在只是在苦撐維生。」
報導指出,農產品在貿易戰之中,一直發揮關鍵影響力。北京政府為了反制美國對中國商品課徵的報復性關稅,於2018年4月對包括豬肉、大豆等128項美國農產品課徵高達25%的關稅,因為這能直接擊中美國總統川普的鄉村地區票倉。
川普在此之後,也數度透過推特放話,「中國同意購買大量額外的農產品。」但是目前為止,卻幾乎沒有任何證據證實中確實提高對美國農產品的採購量。
眼看高度仰賴中國市場的美國農民,受貿易戰影響的程度日益嚴重,川普政府已宣布提供總額約160億美元的農業補助方案。
除了貿易戰之外,美中之間的摩擦已全面升級,影響雙方簽證、教育、學術交流和投資政策,卻反而促使台灣與美國國會和川普政府的關係強化,美台關係甚至進入史上最佳狀態。
報導稱,7月時蔡英文總統出訪加勒比海友邦時,獲准過境訪問紐約市和丹佛;同時,美方同意軍售台灣價值逾20億的M1A2艾布蘭主力戰車(M1A2T Abrams)以及250枚FIM-92肩射式刺針(Stinger)防空飛彈,並於8月時通過軍售台灣價值80億的F-16V戰機。
而北京與華府即將於10於中重啟貿易談判,中國為緩解雙方緊繃關係,已宣布豁免包含飼料、魚粉、潤滑油等16項美國商品的25%關稅,但卻仍未放棄對大豆、玉米等美國農產品課徵關稅,這些才是對美國農民造成巨大影響的主要品項。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