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的工業與交通運輸日益發展,空氣污染在世界各地早已不是舊聞。但是如今有研究首次發現,當孕婦吸入遭到污染的空氣,形同將胎兒直接暴露於空污環境中。
這些空污所產生的黑碳微粒(black carbon particles),能藉由母親的呼吸滲入體內的胎盤,平均每立方公厘就有逾萬個黑碳微粒。
此研究也推斷,部分孕婦之所以流產、早產或是誕下體重輕的新生兒,主因可能為長期暴露於空污環境所致。
目前尚待進一步分析胎兒血液的DNA是否受到負面影響。
《衛報》(The Guardian)17日報導,儘管部分國家的空污情況已經減緩,但是造成的全球環境破壞程度仍在加劇。如今世界各地有90%的人口所生活的地方,空污程度已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
這項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針對25名不抽菸的孕婦進行檢測。經過雷射設備偵測,在胎兒面胎盤(foetal side of placentas)發現了黑碳微粒。
儘管污染指數仍低於歐盟的限制,但是已經超過WHO標準。
Air pollution particles found on foetal side of placentas – study https://t.co/1SYBeU4vzm
— The Guardian (@guardian) 2019年9月17日
如今研究首次發現,這些空污所產生的黑碳微粒(black carbon particles),能藉由母親的呼吸滲入胎盤障壁(placental barrier),並且與孕婦居住地的空污程度有關。居住在主要道路附近的孕婦,其胎盤平均每立方公厘就有2萬個微粒;住在離主要道路稍遠的孕婦,平均每立方公厘有1萬個微粒。
除了發育中的胎兒,該研究也針對流產案例進行分析,並且在僅12周大的胎兒發現微粒的蹤影。
負責帶領研究團隊的比利時哈瑟爾特大學(Hasselt University)教授納沃特(Tim Nawrot)指出,對胎兒造成危害,將會對孩子造成終生的影響,「這是生命最容易受到傷害的期間。所有器官系統正在發育。為了保護未來的世代,我們必須減少暴露(在微粒中)」。
納沃特提到,在胎兒面胎盤障壁偵測到黑碳微粒,代表胎兒很可能暴露於空污環境中。目前正在分析胎兒的血液,研究這些微粒是否會對DNA造成破壞。
此外,研究團隊也在小學生的尿液檢測中發現黑碳微粒。
2017年發布的研究發現,9-12歲孩童的尿液中,平均每毫升有1000萬個黑碳微粒,「這顯示(吸入)肺部的微粒轉移到了其他器官系統」。
Electric ⚡️ public transport is a #ClimateAction super solution.
—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nvironment) 2019年9月13日
It could prevent 250 million tonnes of carbon emissions by 2030.
And it can improve people's health, improving noise & air pollution.
It's time for everyone to get on board. #ActNow pic.twitter.com/22Os8xFUAz
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QMUL)教授葛雷格(Jonathan Grigg)的研究團隊9月在5個孕婦的胎盤中發現微粒後,發表首份相關報告。如今他們將研究著重於微粒對身體組織的影響,並會盡快發布研究結果。
葛雷格指出:「我們在全體女性的體內看見微粒存在的證據,並非只是單一個案。這也意味著,我們每天吸入的這些微粒正在我們的體內移動。我們應該要保護胎兒,而這也提醒了我們必須降低(空氣污染)的程度。」
有另一項研究也顯示,空污可能會毀損人體的每個器官,甚至幾乎每個細胞。該研究在居於城市的年輕人腦中的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中發現許多空污微粒,心臟裡更是多達數十億個。
納沃特表示:「如今仍難以給人們實質的建議,因為每個人都必須呼吸。但是人們可以做的是,盡可能避開交通繁忙的道路。繁忙的道路可能會有非常高的(空污)程度,而距離僅只幾公尺之外(空污程度)就會低一點。」
《衛報》提到,如今有許多研究顯示空污會對人體造成全面性傷害,擴及心臟、肺部疾病、糖尿病,以及智力降低、骨骼脆弱、皮膚受損。
近期也有分析指出,全球每年880萬人早逝,更有部分科學家認為早逝人數可能遠多於此。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