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保護消息來源,以免吹哨者被追究是最基本的新聞道德,不過若添加了政治利益,為了打擊政敵統統將道德拋誅腦後。
正當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大肆搜尋究竟誰是洩露向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與川普對話錄音的「吹哨者」時,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26日竟以不具名文章揭露吹哨者身份,遭輿論大肆批評《紐時》沒有新聞道德,更引發對《紐時》的退訂潮。
New York Times faces backlash after revealing details about whistleblower https://t.co/TnCzgrkTP8
— Guardian news (@guardiannews) September 27, 2019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啟動對總統彈劾程序,更由民主黨掌握議席優勢獲得半數而通過,這令川普氣急敗壞,除了在推特(Twitter)嗆聲外,在背後不斷追查吹哨者的身份。
事件愈鬧愈大,但揭露事件的吹哨者身份一直成謎。
不過,《紐時》卻在26日刊登了一篇名為《Whistle-Blower Is a C.I.A. Officer Who Was Detailed to the White House》的報導,引述3名「熟悉」舉報者身份的人士,指吹哨者是曾被派往白宮工作的中央情報局(CIA)的官員,熟悉美國對歐洲的外交政策,亦對烏克蘭政局有深刻了解,同時亦懂一些法律,目前亦已回到CIA工作。
報導又指,吹哨者未加入處理與外國領導人的通訊小組,而是在處理跨部門公務的過程時獲悉對話錄音。
本應站在川普對立面的《紐時》作法,是希望國會議員、社會對吹哨者提供的情資增加可信度,然由於這些高階官員負責外交機密人數已不多,這類人士白宮工作基本上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之中,處理總統與外國使節的對話的保密通訊,符合報導中條件的已縮小範圍,《紐時》的作法猶如公布了吹哨者的身份。
而報導中更指出,《紐時》記者曾聯繫吹哨者的律師試圖證實身份時遭拒,律師更回應公布他的個人訊息將令處境危險,「報導吹哨者的任何身份訊息,都是令人擔心又不計後果,會讓人受到傷害,當事人是有權匿名的」。
不過,《紐時》最終還是刊登報導。
「吹哨者及消息來源保護計劃國家安全與人權」事務總監暨律師拉達克(Jesselyn Radack)對《紐時》的作法感到心寒,「報導的訊息令吹哨者身份縮小至極少數人,這對未來想以吹哨者方式洩密的人來說,非常震驚」。
據《洛杉磯時報》獲得的另一段錄音中顯示,川普正欲找出吹哨者及相關人士,「誰向吹哨者提供訊息?是不是間諜?我們曾用什麼方法來對付這些人?是『間諜罪』還是『叛國罪』?」,暗示或以「叛國罪」追究吹哨者。根據美國法律,「叛國罪」最高可判處死刑,《紐時》的作法猶如將吹哨者推向懸崖邊緣。
Here’s audio of Trump threatening to execute the whistleblower.
— Victoria Brownworth (@VABVOX) September 26, 2019
Then the NYT outed them.
Chilling.
“You know what we used to do in the old days when we were smart? Right? The spies and treason, we used to handle it a little differently than we do now.”pic.twitter.com/ZP4XYsbgex
不過,《紐時》總編輯巴奎特(Dean Baquet)卻堅稱作法沒有問題,更發文解釋選擇公布吹哨者身份的理由。
「發布吹哨者的訊息是正確決定,因為他的職位跟專業背景為其情資提供了可信度。吹哨者的訊息引發了一項具有『里程碑』的總統彈劾程序,因為總統稱吹哨者是政治黑客...同時我們亦希望向讀者提供訊息,令大家對他是否可信作出判斷」。
White House Knew of Whistle-Blower’s Allegations Soon After Trump’s Call With Ukraine Leader https://t.co/QJpjXwFj4T
— Santiago G Martin (@santiagogmartin) September 27, 2019
但《紐時》的作法引起了美國社會強烈不滿及反感,認為公開吹哨者個人訊息會危害他的安全,不會再有人當「深喉嚨」。
不少更在推特撻伐《紐時》,並發起#CancelNYT活動,踩籲大眾退訂《紐時》,有網民稱「真的沒理由公開舉報者,這真的很可恥!我已訂了《紐時》多年,再也不訂了!」,也有網民指「退訂電話需等待130分鐘」,形容大家都在退訂,更有網民怒斥巴奎特超出新聞底線,「舉報者本應被保護,此舉是完全傷害當事人!」
The disclosure of this whistleblower's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should be done only after the person is fully protected. You put a fucking story line over their personal safety. The POTUS is threatening them and anyone who talks to them.
— Robert De Niro (@RobertDeNiroUS) September 27, 2019
So.....fuck you @deanbaquet! #CancelNYT pic.twitter.com/CTR0nCjlqF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