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住在深海的大鳳梨裡?海綿寶寶!」
這是知名美國卡通《海綿寶寶》(SpongeBob SquarePants)主題曲,耳熟能詳的歌詞與設定卻被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教授巴克(Holly M. Barker)批評「暴力」、「種族歧視」,並帶有殖民太平洋原住民及土地的意涵。
研究報導一出也引來眾多網友的批評,不解為何要對虛構的卡通認真,認為學者與世脫節,也未感受到海綿寶寶帶有種族歧視的意涵,甚至嘲諷「可能是用轉輪決定主題的」,「下一個就換湯瑪士小火車了」。
Spins magic 'everything is racist' wheel.
— Seamus (@RenuaCillDara) October 12, 2019
Yep SpongeBob. Welcome to 2019. https://t.co/PhdR1gYj4y pic.twitter.com/pjmk2yMSu6
wait hol on dudes calling SPONGEBOB racist now????
— Thanos’ Trick (@AGenesect) October 12, 2019
what’s next,Thomas the train depicts Nazi propaganda? https://t.co/5bI9o6u061
《海綿寶寶》於1999年5月1日在美國正式開播,劇情場景設定於太平洋中的虛構城市比奇堡(Bikini Bottom),並訴說主角海綿寶寶與派大星、章魚哥、蟹老闆和皮老闆等人物的趣事與冒險,廣受世界各地大小朋友歡迎。
問世二十周年的《海綿寶寶》更拿下6座有「動畫界奧斯卡」之稱的安妮獎(Annie Awards)、4座艾美獎(Emmy Awards),16座尼克頻道兒童票選獎(Kids' Choice Awards)和2座英國電影學院獎兒童電視獎(BAFTA Children's Awards)。
College Professor Accuses SpongeBob Squarepants of Cultural Appropriation https://t.co/LtNhz6Ahu3
— Howie Carr (@HowieCarrShow) October 12, 2019
蟹老闆在比奇島經營速食店「蟹堡王餐廳」,其中的招牌「美味蟹堡」經常在故事中被提及。在太平洋裡卻擁有代表美式的文化意象,巴克對此批評,「我們應該對喜歡漢堡的美國社群霸佔了比奇島,以及侵蝕主權的各種方式感到不適」。
在現實世界中,位於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Bikini Atoll)與比奇島(Bikini Bottom)的名稱相仿。美國在1946年到1958年在馬紹爾群島共進行了23次核試驗。科學家曾發現當地井水鍶90的危險高含量,且居民體內的鈣137異常地高。
巴克指出,創作者可能沒有聯想到殖民地,但對被借名的比基尼環礁(Bikini Atoll)缺乏了解。
巴克在學術期刊《當代太平洋:島嶼事務雜誌》(The Contemporary Pacific: A Journal Of Island Affairs)中發表《令人不安的海綿寶寶與比基尼環礁的暴力歷史》(Unsettling SpongeBob And The Legacies Of Violence On Bikini Bottom)一文,稱該動畫「粉飾美國軍隊的暴力活動」。
巴克表示,兒童會習慣一種意識型態,包含代表美國的角色海綿寶寶,居住在別人的家園之中,表現出「不在乎核彈試爆」的特權。
巴克還指出動畫中出現的太平洋文化特徵,包含夏威夷風格襯衫、鳳梨屋、復活島人像屋,和鋼棒吉他(steel guitar)聲音,皆表現出該地區的刻板印象。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