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25日指出,2018年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全球大氣中的濃度創新高,濃度提升幅度高於過去10年的年平均增幅,導致愈具破壞性的天氣模式出現頻率增加。
其他溫室氣體如甲烷(methane)和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等,在大氣中的含量也超出平均值。
WMO報告指出,這種持續的長期趨勢,顯示未來世代將受到氣候變遷日漸嚴重的效應影響,其中包括氣溫逐步升高、極端氣候、極度缺水、海平面上升,以及海洋與陸地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自1990年以來,受到長期存留於大氣中、不易散去的溫室氣體影響,暖化效應影響已增加43%。
WMO這份報告將重點放於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而非著重於排放量。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於,排放量指的是,使用化石燃料(如:燃煤發電)或是因大面積砍伐森林所致的氣體,進入大氣的總量。
而溫室氣體濃度則是大氣、海洋、森林和土地之間,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相互作用後,空氣中剩下的氣體濃度比例。所有碳排放量中,約有1/4被海洋吸收、而陸地和樹木所吸收的含量同樣約為1/4。
這份報告透過在北極和全球各地監測站所取得的數據加以分析,研究人員指出,二氧化碳的濃度從2017年的405.5ppm上升到2018年的407.8ppm,增加速度超過2005到2015年間的2.06ppm平均年增率,也是1750年工業革命前的147%。
WMO紀錄是包括甲烷和一氧化二氮在內的溫室氣體濃度。目前排放至空氣中的甲烷之中,約有40%是來自自然資源,例如濕地;60%來自人類活動,如畜牧業、水稻種植和垃圾淹埋場。目前,空氣中甲烷含量為工業革命之前平均的2.59倍。
一氧化二氮的排放來源也是自然和人為活動,在自然條件下,一氧化二氮主要從土壤和海洋中排出。人類耕作、生產、使用氮肥也增加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根據WMO的數據,一氧化二氮的含量是工業革命前的1.23倍。
此外,報告指出,2018年,對臭氧層具有破壞性的溫室氣體濃度,增加幅度的比過去12個月更高,也較過去10年的平均值更大。
科學家在意的是,所有這些增加的氣體濃度對於整體暖化的影響,這被稱為輻射效應(Radiative Forcing,RF),自1990年以來提升了43%,且毫無停止提高的跡象。
WMO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表示,雖然各國已經在《巴黎氣候協議》中作出了承諾,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甚至連舒緩的跡象都看不出來,更不用說濃度下降。塔拉斯說,為了人類未來的福祉,我們需要將這些承諾轉為實際行動,並要提升執行力度。
塔拉斯表示,值得回顧的是,上一次的地球出現相同的二氧化碳濃度是在300萬到500萬年前,當時溫度更高出2到3度、海平面比起現在高出10至20公尺。
聯合國環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近期將發表報告,指出各國為減少碳排放,以及達成《巴黎氣候協定》所議定的溫度目標,與所需採取的實際行動之間的差距。
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12月2日將於西班牙馬德里(Madrid)登場,屆時將相近200個國家的代表報告這兩份資料的詳細結果。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