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個世紀的海洋,人類為了獲取鯨魚身上豐富且昂貴的經濟利益,在全球大量捕殺,造成各類大型鯨類數量急遽下降至危險階段。
為保護他們並維持海洋生態平衡,國際社會在多次協商後,組成國際捕鯨委員會(IWC),並於1986年通過《禁止捕鯨公約》,全面禁止商業捕鯨。
《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導,體重高達30公噸的座頭鯨(Humpback whales),在19世紀是當時人們海上獵捕的主要目標之一,也因此造成牠們的數量急遽下滑,甚至一度瀕臨滅絕的危機。其中在巴西周邊的南大西洋(South Atlantic)海域,1950年時僅存450頭座頭鯨,被科學界列入瀕臨滅絕的名單之內。
Once hunted almost to extinction, the population of humpback whales that swims the seas between South America and Antarctica has bounced back. https://t.co/rwgqgq295j
— Science News (@ScienceNews) November 25, 2019
A pair of humpback whales observe passengers on a boat in this spectacular over-under scene captured by #YourShot photographer Mike Korostelev in the waters off Tonga. pic.twitter.com/Ly2vDKmjAL
— Nat Geo Travel (@NatGeoTravel) November 14, 2019
如今,英國皇家開放科學會(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最新報告顯示,耗時將近70年時間,成功讓西南大西洋海域的座頭鯨,由當初的450頭成長至2萬5000多頭的數量,回到商業捕鯨之前的93%水準,也讓此區域的鯨脫離滅絕危機。
座頭鯨(Megaptera novaeangliae)又名大翅鯨,「座頭」是日文漢字琵琶之意,是鬚鯨科(Balaenopteridae)的大型哺乳動物,成年後平均身長為11至16公尺,體重重達30多公噸。
牠們經常是單獨行動,最多不超過3頭同行。分佈棲息範圍極廣,從南極冰緣到北緯65度的廣闊海面,都能發現座頭鯨的蹤跡,但唯獨地中海東部、北極和波羅的海區域尚未有座頭鯨出沒紀錄。
根據文獻記載,南大西洋海域的商業捕鯨行為,最早可追溯回1830年,由於毫無節制和濫捕,造成此區的座頭鯨數量在1958年時,減少至僅剩440頭的低點,所幸《禁止捕鯨公約》即時通過,鯨類才能以逃過一劫。
目前科學家所知,座頭鯨全球主要棲息地共有14處,7個在北半球、7個則在南半球。作為復育主力之一的美國,在通過《1973年瀕臨滅絕物種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後,致力於關注與保護座頭鯨的努力,並在2016年讓多個棲息地移出危險名單。
但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統計,瀕危名單仍保留5個座頭鯨棲息地,其中2個包含美國領海的棲息地:中美洲太平洋沿岸和西北太平洋地區;另外在西北太平洋的白令海(Bering Sea)與阿留申半島(Aleutian Islands)區域則非常嚴重,而美西沿岸至阿拉斯加沿海,也依然是座頭鯨高瀕危地區。
海洋生物專家澤比尼(Alex Zerbini)向媒體表示,他非常希望這個新數據,能讓此海域的復育程度,如同其他地區一樣成功。
但對他而言,卻又有著另一個憂慮,「我擔心,剛剛恢復數量的座頭鯨,將面臨新的環境威脅:氣候變遷和大量海洋廢棄物。」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