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日引述機密文件指出,包括中興通訊(ZTE)、大華(Dahua Technology)和中國電信(China Telecom)在內的中國的科技巨頭,正參與聯合國所屬的國際電信聯盟(ITU)會議,協助制定新的人臉辨識、影像監控以及城市和車內的監視器標準。
報導指出,國際電信聯盟總部位於日內瓦(Geneva),擁有193個會員國,由該組織批准通過的規範,普遍獲得非洲、中東和亞洲的發展中國家採納使用,中國政府已同意提供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基礎建設,以及監控設施。
中國科技公司透過參與擬定聯合國的科技規範,使其符合自家的專利技術,取得市場優勢。近幾年,中國企業的全球野心提高,也不斷擴張自己在國際法規制定組織,如國際電信聯盟和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影響力。
《金融時報》指出,國際電信聯盟費時2年擬定和實施新的規範,而ITU通過的標準對於非洲國家具有高度影響力,因為非洲國家多半沒有資源自行制定相關準則。
Good morning, London. While you were sleeping, this was our most read story: https://t.co/aMPEZLPK7U
— Financial Times (@FinancialTimes) December 2, 2019
另一方面,對中國科技公司來說,從非洲國家獲得的資料也非常重要,有助於協助中國企業提升人臉辨識技術,特別是對於有色人種的辨認。
根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think tank)9月發布的報告指出,華為、海康威視、大華和中興等中國科技大廠,提供全球63國人工智慧的監視器技術。
中國科技廠牌的版圖不斷擴大,特別是在人臉辨識和監視器領域,引起西方國家的擔憂加劇。美國商務部10月時將大華、海康威視等28家中國企業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Entity List),稱要藉此反制中國科技監控對全球人權的影響,特別是侵犯新疆地區維吾爾族穆斯林的基本權利。
關於上述文件指控內容,ITU、中興通訊和大華皆尚未回應。
人權律師批評,目前正在ITU討論的法規提案,已從技術規範層次越界至政策擬定的範疇。
人臉辨識技術的草案預計於2019年底前擬定完成,計畫會快速獲得批准。草案內容要求將監測到的臉部特徵,如種族、膚色、臉部表情、胎記和疤痕等儲存於數據資料庫。
《金融時報》指出,草案建議的臉部辨識技術實際運用案例,包括警察於公眾場所盤查、管控員工出席情況,以及逮捕罪犯等,特別是將國家的逃犯資料庫與當地人口數據庫進行比對,藉此找出藏匿於當地的逃犯人口。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