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條大路通羅馬》(Sacro GRA)打響國際名聲的義大利導演吉安弗蘭科羅西(Gianfranco Rosi)繼美國加州沙漠、墨西哥殺手後,將眼光轉向位於歐洲移民危機最前線的地中海小島蘭佩杜薩島(Lampedusa)。2016年的作品《海上焰火》(Fuocoammare; Fire at Sea)中,他以沉穩而不煽動的鏡頭呈現了島民與移民生活的兩個世界,也為這個已經變得過於熟稔的國際議題帶來新的觀點。
靠近北非突尼西亞的義大利小島蘭佩杜薩島上約有6000名居民。因其地理位置,而成為由北非海岸橫跨地中海前往歐洲的庇護路線上的首個門戶之一。電影開頭表示,在過去20年間,蘭佩杜薩島迎接了40萬人,大約1萬5000人在跨海途中喪生。
片頭簡短的背景介紹,是這部沒有旁白、沒有人物訪談的紀錄長片中唯一直接告知觀眾蘭佩杜薩島應對移民危機的數據性資訊與解釋。但在1小時54分鐘後,許多觀眾將感覺自己比看過充斥事實及評論的新聞報導後,更加貼近歐洲移民危機一步。
《海上焰火》以兩條看似各自獨立的事件線,讓島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來到此處的移民遭遇彼此穿插。其中不乏觀眾可能預期看見的海上慘狀,包括擠滿移民的船隻、救難人員搬動著因缺乏食物、飲水與空氣喪命的屍首,以及倖存的移民們來到收容中心後等待轉置的片段。
島民的故事主要跟隨著一名12歲的男孩山繆爾(Samuele Pucillo)與醫生巴特羅(Pietro Bartolo)。同時為島民醫療、並拯救海上移民的醫生也成為兩個世界的交會點。
當居民的平凡生活、救難隊一次次的行動、與移民的等待及消亡彷彿成為蘭佩杜薩島的新常態時,巴特羅醫生的自述卻再度提醒我們:這是無法習慣的......這是我時常在惡夢中重現的情景。
吉安弗蘭科羅西接受《村聲》(Village Voice)訪問時解釋,在蘭佩杜薩島上,島民與移民像是活在兩個不相接觸的世界。這令他感到失望,也是他在此片中特別希望強調之處。
吉安弗蘭科羅西說,「移民們被海岸防衛隊由小船帶進來。他們在夜間抵達,然後前往主營區,確認身分、檢查、獲得新衣服。兩天後他們會前往義大利半島,等待獲得政治庇護。這其中沒有互動。是零。所以我想要把這當作是歐洲的影射。他們彼此也是如此疏離。兩個非常靠近的世界卻不相接觸。」
在蘭佩杜薩島與世界許多地方,生死交關的悲劇與平乏的日常生活也總是相伴而行,交錯地發生在緊鄰的空間中。環繞蘭佩杜薩島的海域是許多移民前往歐洲的希望,也是以捕魚為業的島民的生計來源。但海洋也藏著許多危機與威脅,縮減了蘭佩杜薩島納入更多元經濟體的機會,也阻絕了許多移民追求自由與安全的生活。
在《The Verge》訪問中,吉安弗蘭科羅西補充了他與巴特羅醫生的對話,「我問他,『是什麼讓這個地方在移民危機中保持歡迎及開放(的態度),當其他人都是如此地封閉?』醫生回答說,『我們是漁夫,漁夫總是歡迎任何來自海上的事物。』....這是一個在過去15、20年來都非常接納移民的地方。」
吉安弗蘭科羅西也提到,此片在蘭佩杜薩島廣場播放時,許多居民感謝他呈現了這樣的事實。因為即使他們就在此生活,許多人也不真的了解移民危機在本島的完整面貌。
在片中許多情節具有隱喻性質的小男孩山繆爾接受視力檢查時,醫生發現他習慣用右眼觀看世界,過於「懶惰」的左眼因而患有弱視。醫生建議他蓋上右眼,強迫使用左眼以提升視力。這可能是不喜歡為作品明定意義的吉安弗蘭科羅西在此片中表明得最清晰的訊息:訓練懶惰的那隻眼睛,以更精準也更人道的目光看見議題以外的世界面貌。
獲得第66屆柏林影展最高榮譽金熊獎最佳影片、入圍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的《海上焰火》已於5月12日於台上映。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