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羅興亞人,一直以來皆被信仰佛教的緬甸主流社會視為異端,甚至曾在2012年發生嚴重的種族衝突。而近日位於緬甸若開邦北部的羅興亞村莊,又傳出已被鄰近佛教徒強迫封村三週,即將面臨斷糧危機的消息。
根據《路透》(Reuters)獨家報導指出,在羅興亞人主要分布的若開邦北部,一個名為扎伊迪皮寧(Zay Di Pyin)的宗教混合村莊,自三週前開始,居住其中的羅興亞穆斯林便毫無預警地遭到同村的佛教徒圍圈封鎖,同時禁止羅興亞人出外上班或購買食物,使得居民一度陷入斷糧的危機之中。
一名羅興亞村民向《路透》透露,這些佛教徒除了封鎖他們的居住地,不讓村民外出之外,甚至在居住地四周都設立了臨時檢查站,站崗人員甚至配備刀劍和棍棒,恐嚇意味濃厚。
儘管在人權組織努力下,緬甸當局終於在18日就該議題召開緊急會議,並同意讓扎伊迪皮寧村的15位羅興亞村民,每週得以有2次外出採買食物的機會,但仍不允許其餘羅興亞人隨意進出。
緬甸領導人翁山蘇姬的發言人赫塔(Zaw Htay)指出,18日的會議已讓部分羅興亞人得以出外覓食,而政府也正計畫為他們提供安全的保障。但對於何時能解決羅興亞人的困境,緬甸當局則未有詳細說明。
而警方說法則有意推卸責任,認為若開邦的佛教徒村民僅限制了羅興亞人可購買的食物數量,並沒有阻止羅興亞村民自由移動或外出上班。緬甸警察總局發言人Myo Thu Soe上校說道:「我認為他們是單純害怕外出可能面臨的風險,所以選擇待在村內」。
對此,接受《路透》電話採訪的羅興亞人村民不滿地表示,儘管22日已有15人被允許出村去購買生活用品和食物,然而所有羅興亞村民仍然無法出外工作,被切斷了收入來源又該如何負擔食物的花費。
儘管羅興亞穆斯林與緬甸佛教徒的衝突時有耳聞,但據當地居民說法,這次事件的起火點源自於7月下旬一名佛教徒失蹤的案件。
一名匿名的羅興亞人向《路透》表示,7月下旬鄰近村莊的一名佛教徒突然失蹤,扎伊迪皮寧村的佛教徒便將矛頭指向羅興亞人,認為該名失蹤佛教徒是被羅興亞村民所殺。佛教徒村民以此為由,封鎖了羅興亞村民的居住區域,而與此同時更有3名羅興亞村民遭到殺害。
EXCLUSIVE: Rohingya villagers blockaded amid fresh tensions in Myanmar's Rakhine - residents. https://t.co/NclTZcnZEw via @Shoon_Naing pic.twitter.com/GInHrpgWnQ
— Reuters Top News (@Reuters) 2017年8月22日
對於這次在扎伊迪皮寧村所發生的封村事件,長期致力於觀察羅興亞難民情況的組織「若開項目」(Arakan Project)負責人里瓦(Chris Lewa)表示,若政府再不積極介入處理,該事件可能會成為穆斯林和佛教徒之間爭端的引爆點。
而這樣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2012年6月在若開邦首府實兌所發生的種族衝突,便是起因於3名羅興亞人所犯下的刑事案件,爾後在種族主義的渲染之下,便擴大為佛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報復性大混戰,整起事件共造成200人死亡,更有14萬人流離失所,其中絕大部分為羅興亞人。
羅興亞人祖先來自緬甸鄰國孟加拉,1820年代由緬甸殖民母國英國輸入緬甸,以補充勞動人口。由於羅興亞人信仰伊斯蘭教、使用印歐語系的羅興亞語,因此儘管已在緬甸深耕多年,羅興亞人還是被緬甸當地人視為孟加拉人,語言和宗教的雙重因素也使得兩族歧異有增無減。
若開邦北部與孟加拉接壤,因此羅興亞人多分布於此區,此區也因而成為兩族最頻繁發生衝突的區域。《路透》指出,目前約有110萬名羅興亞人生活於此,但卻被剝奪公民身分,同時遷徙也被嚴峻的旅行法條所限制,並被主流社會視為來自孟加拉的非法移民。
2016年10月羅興亞叛亂份子在若開邦殺死9名警察後,引起緬甸全國公憤,羅興亞人的處境也變得更加艱難,而據了解目前約有8萬7500名羅興亞難民逃入孟加拉避難。
【編輯推薦】
●最新Apple Watch加入LTE連線功能,是你必須擁有的智慧手錶!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