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地破壞、汙染及過度狩獵的行為,正讓地球邁向第六次的生物大滅絕。但各界在關注野生動植物瀕臨絕種命運的同時,卻似乎遺忘了另一項隱性威脅--全球糧食供給的崩盤。
The sixth mass extinction of wildlife also threatens global food supplies https://t.co/H03XbKGiVj pic.twitter.com/nTVeODdK5R
— Climate Central (@ClimateCentral) 2017年9月28日
據《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全球農業生物多樣性研究機構「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Bioversity International)26日釋出的最新報告指出,構成人類糧食供給(food supplies)基礎的植物及動物物種,同樣面臨絕種威脅,卻未獲同等關注。
根據該份報告,至少有1000種由人類馴化的物種也瀕臨滅絕。
「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主任塔特維勒(Ann Tutwiler)表示,人類正逐漸失去農業生物多樣性(agrobiodiversity)的珍貴資源,而其在改善全球營養問題、調節氣候變遷及減緩人類對地球影響上,皆扮演關鍵角色。
實際上,全球3/4的糧食僅由12種農作物及5種動物組成,而這種大面積的單一耕作現象,將導致疾病及病蟲害的破壞威力更具威脅。另外,考量全球暖化下的異常氣候,農作物產量恐會在全球人口持續成長的年代,反倒大幅減少。
數萬種野生或鮮少被人類培育的物種可替上述問題提供解方。這些物種除可增加糧食的多樣性,提升對疾病的抵抗力,並適應氣候變遷。然而,有超過半數的野生動植物在過去40年,因人類活動而滅絕。
不過,「國際生物多樣性中心」公布研究報告的主旨,依舊在提醒世人切勿輕忽非野生物種消失的潛在後果。
該份報告也建議各國政府及企業單位,積極保護並利用種類繁多卻不常見的農作物,包括來自越南的特殊水果gac及果肉為橘紅色的香蕉。兩者富含可被人體轉化成維他命A的β-胡蘿蔔素(beta-carotene),有望解決數百萬人欠缺維他命A的問題。
塔特維勒表示,拯救農業生物多樣性有助應對人類的第一大死因,也就是飲食不良的問題,這包括攝取過量及不足。在他看來,人類攝取的食物不夠多元,「我們在對抗肥胖及營養不良的問題仍處下風。造成飲食不良現象的主要因素是我們的飲食太過一致,都是由特定的幾項食物商品所構成。」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