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得主2日揭曉,由三位美國遺傳學家霍爾(Jeffrey C. Hall)、羅斯巴殊(Michael Rosbash)和麥可·揚(Michael W. Young)共同得獎。
3位遺傳學家以果蠅作為研究模型,發現其腦內一種基因可控制蛋白質呈現晝夜節律的變動,並適用於人體身上,為解構生理時鐘的基本機制打開大門。
美國遺傳學家霍爾於1971年獲得華盛頓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之後在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任教,現已退休。羅斯巴殊同為布蘭迪斯大學教授,同時也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研究員。麥可·揚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任教於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
三人於1984年成功複製果蠅體內的周期基因(Period,PER),發現該基因能調節果蠅的生理時鐘。2013年三位獲得素有「東方諾貝爾獎」的邵逸夫獎(The Shaw Prize)生命科學及醫學獎,以及威利生物醫學科學獎(Wiley Prize in Biomedical Sciences)。
BREAKING NEWS The 2017 #Nobel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has been awarded to 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 and Michael W. Young. pic.twitter.com/lbwrastcDN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2017年10月2日
Our biological clock helps to regulate sleep patterns, feeding behavior, hormone release and blood pressure #NobelPrize pic.twitter.com/NgL7761AFE
— The Nobel Prize (@NobelPrize) 2017年10月2日
羅斯巴殊於美國當地時間凌晨5時得知獲獎,驚訝不已的他說:「我還是很驚訝,我現在還穿著睡衣跟老婆坐在一起。我從沒想過我會得獎,我還沒跟我同事說,我甚至連喝咖啡的時間都沒有。」
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霍爾等三人的研究成果闡釋了「植物、動物和人類如何因應其生物節律(biological rhythm),與地球自轉同步運作。」
在1980年代,羅斯巴殊及當時仍在布蘭迪斯大學任教的霍爾,聯手研究基因變異果蠅。霍爾坦言:「當時有人知道我們研究這個項目時,直說這是愚昧的行為,斷言我們不會有任何發現。」然而他們和另一得獎人、洛克菲勒大學的麥可·揚,分別複製了果蠅的周期基因,於1984年發現經過變異的基因,可以改變其晝夜節律。
3人隨後更發現該周期基因負責控制蛋白質週期變化,呈現晝夜節律性的變動,也會受日光影響,而這調控機制也存在於人類。最常見的例子為出國時所出現的時差問題。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自1901年起,共頒發過107次,當中有12位得獎者為女性,是所有諾貝爾獎中女性得獎者最多的獎項。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