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3日揭曉,由美國物理學家魏斯(Rainer Weiss)、巴里什(Barry C. Barish)與索恩(Kip S. Thorne)共享殊榮,以表彰他們對「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與觀測重力波的重要貢獻。
8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080萬元)獎金由魏斯獨得1/2,巴里什與索恩平分1/2。
魏斯現年85歲,1932年生於德國柏林,1962年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取得博士學位,現為MIT物理學榮譽教授。得知獲獎後,他透過電話在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的記者會上謙虛表示:「我傾向認為,這是一千人的功勞。」
巴里什現年81歲,1936年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1962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取得博士學位,現為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榮譽教授。
索恩現年77歲,1940年生於美國猶他州,1965年在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取得博士學位,現為加州理工學院理論物理教授。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916年於廣義相對論中提出重力波這個概念。其指出,每當有質量加速時,就會產生重力波,在宇宙中以光速傳遞。
但當時普遍認為,人類觀測不到重力波。
近百年後,魏斯等人在2015年9月14日首度在LIGO上觀測到重力波,其來自於2個黑洞的碰撞,這2個黑洞距離地球13億光年。
LIGO是來自20多個國家的1000多名研究人員的心血結晶,該計畫歷時50多年。LIGO使用一對大型的雷射干涉儀量測重力波訊號,最小可以觀測到比原子核還小1000倍的變化。
當時因雜訊干擾,LIGO的觀測成果十分有限。魏斯在1970年代中期分析了這些雜訊的可能成因,並設計新的雷射干涉接收器,成功克服了雜訊的問題。魏斯與索恩相信,克服雜訊問題後,應有機會觀測到重力波,為觀測宇宙帶來新革命。
在魏斯等人觀測到重力波前,主要仰賴電磁輻射與微小粒子探索宇宙,例如宇宙射線與微中子。魏斯等人直接觀測到重力波,讓人們得以使用此一全新方式探索宇宙,開啟眾多研究的大門。
魏斯、索恩與巴里什對LIGO的貢獻卓越,40多年來致力確保LIGO順利運作,最後終於成功觀測到重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的預測,震懾整個物理學界。
至此,2日登場的「諾貝爾獎周」已揭曉2個獎項,共6位得主。接下來將於4日揭曉化學獎得主,預定於台灣時間當天傍晚6時左右公布,文學獎、和平獎與經濟學獎則分別於5日、6日與9日登場。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