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上任5年,近來剛完成修憲大業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將大權在握。5年前習近平搭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形成的「習李體制」,現今外界普遍認為,中共集體領導已被架空,李克強在此次全國人大會議上雖然仍再度被任命為總理,但其實已遭到邊緣化。
李克強在2017年人大閉幕後主持長達135分鐘記者會上,他的言談細節表現,讓自己的去留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德國之聲》分析,李克強當時於記者會上自始至終,神情專注地回答各國媒體的提問,直到被提醒記者會已超時,他才向在場的記者道別並說:「謝謝各位,到吃飯時間了,有機會再見。」留下「餘韻無窮」的道別後,面帶微笑揮手退場。
事實上,在距李克強任強結束還有一年時,許多人認為李克強已是「跛鴨(lame duck)」。一位政界人士表示,中國目前經濟增長放緩,依靠舉債支持出才維持6.7%的增長率,使李克強「明顯處於壓力之下」。
中共人大會議的幕後,人事換屆的權力鬥爭早已開始,中國政治學者吳強認為李並非一個強勢的總理,而習近平要鞏固自己的權力,所需要的不是一個技術官僚總理,更何況李克強在黨內不屬於自己的陣營。
近日《德國之聲》再度訪問吳強,關於李克強的權力將被大幅削弱的說法,是否有根據?
吳強則表示,目前暫時無法確認李克強的地位是否真的遭到大幅削弱,可能需待兩會結束幾個月後,才能作出準確判斷。而據吳強個人觀點認為,「習李」二人的關係已經發生了變化。情況類似於90年代的朱鎔基以常務副總理的身份,實質上取代了李鵬總理對經濟的主導地位,現在正重演上述情形。
「弱得連辭職都做不到」 https://t.co/eaAp4uoiYp
— 何頻 (@nyhopin) 2018年3月19日
原因在於,李克強出任總理後,他所力推的幾項工作,包括強調實體經濟的「克強經濟學」、「互聯網+」和城鎮化等都是具有李強烈個人烙印的經濟政策,很難落實也不討好人心。但是在過去5年之中,這些政策都無疾而終、遭到淡化。反而是習近平的諸多理念,對中國經濟起主導作用。
此外,中國的經濟過去5年出現了很多反方向的變化:城鎮化的進程相當複雜,並且受到很多因素限制,如環保、節制房地產,也就是「撇泡沫、去槓桿」,還要控制大城市發展、清理「低端人口」等等。
實體經濟發展方面,中國面臨經濟下滑的壓力,成長速度遠低於過去30年。2017年的十九大報告和2018的人大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不再單純追求經濟成長。此外,「互聯網+」雖然在增長,但產業背後的資本結構也受到「去槓桿化」等政策的衝擊。
中國的經濟圈內都很清楚,李克強的經濟政策貫徹情況並不理想。
吳強透露,在2018年初的在世界經濟論壇(WEF)舉辦的達沃斯論壇上,時任財經領導小組副主任、兩會後升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劉鶴,取代了以往中國總理的角色,於論壇主題演講時,明顯扮演習近平經濟理念的重要詮釋者,成為國務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外,一個以習近平為中心的決策小團體內重要的人物。
劉鶴與習近平的個人關係,吳強將之比喻為清朝軍機處大臣,兩人緊密程度遠超過習李的關係。劉鶴地位上升,代表中共領導人更加信任他主導今後的中國經濟。
China vice premier Liu He to take broad economic role https://t.co/893TJDgRbp
— Financial Times (@FinancialTimes) 2018年3月19日
同時,李克強的經濟話語權正在退後,淡出中國政治舞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
吳強分析,習近平正在全面介入經營管理事務,從近期公布的「國務院機構調整方案」來看,很多國務院的職能正面臨許多改變。社會福利功能增強,但是宏觀經濟調控的功能萎縮。「黨管一切、黨政合一」的指導思想下,國務院正淪為黨中央的執行機構,不再是過去30年中經濟、行政主掌單位。
國務院的附庸角色,很明顯地凸顯了李克強的地位。習近平和李克強不再是一號人物和二號人物的關係,已轉變為主導者與附庸者的關係。
《德國之聲》指出,經濟主導權的易手,其實反應了中國政治格局的重大變化。過去5年當中,不僅僅習李體制、黨中央和國務院之間出現改變,政局常委集體領導、分工負責的體制已經被顛覆。中共共產黨內不再是7個常委平行分工,縱使李克強依然是常委,但也無法保證能主導具體工作。
在常委之外,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決策小團體形成與政局常委的平行關係,架空李克強許多政治資源和權力。李克強被邊緣化,於某種程度上成了「虛位總理」。吳強表示,這有可能是一個過渡形態,也許過個幾年才能結束這種狀況。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