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湯森路透》獨家授權《上報》,請勿任意轉載 、抄襲)
在中國A股頻創近4年新低,上海證券交易所綜合股價指數(上證指數)一舉跌破2500點整數關口後,中國副總理劉鶴及「一行兩會」領導19日罕見一同發聲,擬推出多項措施來穩定股市信心。「補藥」齊下,令極度虛弱的A股市場終於緩過一口氣,剎住近日急跌勢頭並呈現大幅反彈。
這些金融監管高層的講話,對市場擔憂的股票質押平倉壓力、民間企業融資難等提出了針對性解決方案。實施效果雖尚不可知,但市場原本極度恐慌的情緒已得到緩解,場內源源不斷的拋售壓力減弱。不過A股要迎來「春天」,仍需更多提振公司基本面的政策,例如減稅降費等財政政策。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近日中國金融市場受多種因素影響出現較大幅度異常波動,與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嚴重脫節,與我國金融體系整體穩健狀況不相符合。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也難得為中國股市定調。
據《新華社》報導,劉鶴指出,股市近期出現明顯的波動和下滑是諸多因素造成的,泡沫已經大大縮小,可以說股市的調整、出清正在為長期健康發展創造出好的投資機會。
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和證監會的最高領導對中國股市的「藥方」相當全面,涉及股權質押融資的處置、為困難民企提供債權及股權方面的幫助、保險資金加大優質股票的投資等。
具體政策包括:加大保險資金財務性和戰略性投資優質上市公司力度、允許險資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銀行業對觸及止損線的股權質押融資採取恰當方式穩妥處理、鼓勵地方政府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幫助部分上市公司紓解股票質押困境、為部分發債困難的民間企業提供信用增進等。
A股近期暴跌令大多投資者對於後市心中無底,週五「一行兩會」領導的盤前喊話可謂是力挽狂瀾。上證指數開低1.1%並繼續慣性下滑再創近4年新低後,終於止跌,中午副總理劉鶴講話發布後,加速漲勢、最終上漲2.58%,創近2個半月最大單日漲幅。
私募基金少數派投資董事總經理周良表示,領導的講話對股市還是有實質性影響的,重要的是改變預期。他指出,此前是大家對股市已失去信心,大多投資者退場觀望,賣盤多、買盤少;現在「一行兩會」齊出手,至少能夠提振市場信心,減少投資人拋售意願。
他也認為,當然,各種金融機構出手緩解股權質押問題和企業流動性問題,肯定是針對質地優良的公司,這是市場規律。但這對於整體市場而言仍是一個利好,有些企業會有人救,有些企業雖然沒有救,但大盤穩定或反彈,有助市場信心緩和。
而副總理劉鶴的表態,更是給了市場更大的信心。
國都證券分析師肖世俊表示,副總理表態代表了最高層,對改變近期市場極度悲觀的預期還是有作用的。
不過,上海一家私募基金不願具名總經理指出,雖然金融高官們的喊話,對緩解市場情緒上有所幫助,但這種效應只是暫時性的。他說:「今天的動作,有點類似2015年股災救市。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國家隊救市的效果並不是太好。這種救助很容易產生道德風險,政府要救民企,憑啥救這家不救那家。
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19日表示,將鼓勵地方政府管理的各類基金、合格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券商資管產品分別或聯合組織新的基金,幫助有發展前景但暫時陷入經營困難的上市公司紓解股票質押困境,促進其健康發展。
華西證券分析師毛勝指出,中國股市近期的疲弱,不是受股權質押困局一個因素影響,像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人民幣匯率疲軟等均對股市造成壓力。因此短期內股市可能會反彈,但很難有大幅度上漲。他還表示,市場的好轉,還是要看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改善,近期中央一直強調的改革舉措,例如減稅減費一定要落地,這樣才有助於提高上市公司業績。
中國第三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率降至9年半新低紀錄,工業走弱、基建和製造業投資低迷拖累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消費亦未見明顯起色。分析人士預計,經濟雖不至於出現斷崖式下跌,但第四季成長率將持續放緩,2019年下行壓力會更加明顯。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在指出,中國經濟的穩增長期待「寬鬆財政」刺激成長。他認為,現在至2019年上半年,中國積極財政有望進一步發力,一方面通過基建項目的加速落地,助力信貸投放的增長;另一方面透過增值稅調整、降低有效稅率,激化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銀行美銀美林最近發表報告指出,倘若中國如此前媒體報導所指,將降低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稅率,推算2017年全國企業課稅總額將減少約9100億元人民幣,或相當於政府整體財政收入(不包括出售土地)約5%;假設其他因素不變,企業利潤將因此提高約4%。
(審校:張喜良)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