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2024年經濟成長數據,全年國內生產毛額(GDP)雖仍達成5%的政策目標,但也讓統計局長康義直言達標「不容易」,外媒則分析指出,除了川普上台後可能實施的高關稅稅率之外,中國也正面臨多重負面因素的影響,使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持續上升。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中國經濟成長在過往,鮮少出現未達到當局設定目標的情形,但是讓統計局長說出「不容易」,凸顯了眼下情況的嚴峻;在官方數據公布之前,包括專家以及世界銀行(World Bank)都曾預測在降息以及出口擴張之下,中國2024年的GDP成長率可望達到4.9%。然而在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拋出對中國價值5000億美元(約16.46兆元新台幣)貨物加徵關稅後,投資人正在觀望,並且預期將出現一定程度的影響。
但報導分析指出,包括商業活動與消費者信心都處於低檔,加上中國央行為了刺激經濟成長而降息,同時卻使人民幣走弱,都成為影響中國2025年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且目前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正面臨著3個比川普關稅政策更為嚴峻的挑戰。
目前外界咸認,中國經濟2025年成長恐將進一步趨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促使2024年經濟成長達標的主力,亦即產品出口目前正面臨各國不斷施加限制的威脅。
報導分析,中國依賴製造業擺脫經濟放緩,因此包括電動車、3D列印機器與自動化工業製造機具的出口都創下紀錄,導致包括美國、加拿大以及歐盟都紛紛指控中國產能過剩,並且開始針對中國貨物徵收關稅,藉此維護自身產業的發展。
專家表示,雖然中國出口商正在尋求其他地區的市場,但這些以新興發展國家為主的地區,與北美、歐洲等市場的規模難以比擬,因此恐使中國產業擴張的期望受挫,並且對能源以及原料供應鏈造成衝擊。雖然習近平有意在2035年之前,使中國從生產廉價商品的世界工廠,蛻變為高科技大國,然而面對全球各地不斷升高的關稅屏障,製造業如何持續支撐中國經濟高速成長,成為重大挑戰。
在中國,房地產投資占了家戶財富比例的極大部分,且在危機出現之前,房地產市場幾乎占了中國經濟規模的三分之一,支撐了從建築、開發、水泥到室內設計等數以百萬計勞力的生計。因此北京當局近期拋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試圖穩定房地產市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CSRC)也表態將大力支持。
然而,報導指出目前閒置物件過剩,使房地產價格持續走低,雖然外界估計中國房市可能在今年觸底,但華爾街知名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認為,房市一旦觸底,恐將拖累中國整體成長達數年之久,
根據統計,在2024年最後一季,中國家戶支出僅占整體經濟活動的29%,與新冠肺炎疫情之前該比例可達59%幾乎有天壤之別,這也是北京加大推動出口力道的原因之一,冀望能藉此抵銷中國市場對包括電動車、奢侈品以及其他商品買氣不足的影響。
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大中華區和北亞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Shuang Ding)認為,中國必須找回人民心中的動物本能,若「民間部門開始進行有利提升薪資水準以及就業率的投資與創新,民眾就會比較有進行消費的底氣」。此外,地方政府快速攀升的債務與失業率,對於中國整體儲蓄以及消費構成的影響也非常巨大。
在2023年時,習近平在黑龍江省考察期間,提出了「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並矢言投資符合此概念的先進產業,到目前為止,該策略促使中國成為包括太陽能板、電動車所搭載的電池等產品的最大出口國,且在去年,中國也將取代了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然而黯淡的經濟前景、關稅問題以及全球地緣政治發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都使境外投資者面對中國裹足不前。
不過,香港資產管理平台StashAway投資副總監Stephanie Leung表示,無論是本地或境外投資,重點都是在企業看不到光明前景之上。
因此,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閃輝(Hui Shan)在近期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北京必須採取大規模、具有魄力的措施,否則就必須接受經濟成長速度不及以往的現實,但他也強調「我們希望北京能夠選擇前者」。丁爽則表示「中國必須穩定房市,並且充分創造就業機會,藉此維持社會穩定」。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中國異議監測」(China Dissent Monitor)統計數據,在2024年6月至9月之間,全中國至少發生了由勞工與經營者所發起的900多起抗議活動,比前一年度同期增長了27%;報導表示,對於經濟現況不滿以及財富受到侵蝕而產生的社會壓力,恐將成為中共執政的重大威脅。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