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報》耶路撒冷特派小組第六站前進東耶路撒冷。在這邊,我們看到高牆圍住耶路撒冷東界,也隔開了人權,哪一國人都可以自由進出,只有巴勒斯坦人不行......。
從耶路撒冷市區開出的公車,在東邊的檢查哨外停下來,車上魚貫而下的乘客絕大多數是巴勒斯坦人。他們必須在這裡徒步經過邊界檢查,才能回到自己的居住地。高高的圍牆畫出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權力界線,卻只有巴勒斯坦人的遷徙自由必須受到以色列政府的限制,「哪一國的人都可以自由進出,只有巴勒斯坦人必須先獲得許可」。
站在耶路撒冷東邊的橄欖山頂上,可以看到舊城裡猶太教西牆、穆斯林圓頂清真寺,和基督教聖墓教堂,彼此高低錯落地相對而立,距離遠比世俗信徒的隔閡近得太多。再往東邊看去,一道長長的高牆圍住耶路撒冷東界,牆外就是巴勒斯坦。
1967年之後,以色列將耶路撒冷的邊界外推到鄰近區域,築起高牆做為以巴邊界。不同於汽車通行的公路檢查哨,城市東邊的步行檢查哨,實際控管著每一個人員進出。哨外的巴勒斯坦地區,只有廣闊的荒地和基礎建設不足的居民區,一般外國人甚至以色列人都鮮少進出,實際受到控管的只有巴勒斯坦人。
基於安全顧慮,甚至只是為了防止市民工作機會被剝奪,為了不讓過多的巴勒斯坦人進入耶路撒冷,以色列政府對巴勒斯坦人的入境許可證要求頗為嚴格,一般情況下只有醫療、探訪親人等理由,而且必須提出證明文件,才能獲得許可。另外在齋戒月時,以色列政府也會發放較多的許可證,讓巴勒斯坦人可以進入耶路撒冷祈禱。
「你們也可以過去,」在檢查哨外提著水罐叫賣咖啡的小販說,「哪一國人都可以自由進出,只有巴勒斯坦人不行。」
小販看起來不過十來歲,問他是「哪一邊的人」,他輕輕用嘴型說了「巴勒斯坦」,顯然來自1967年以色列政府強行擴大耶路撒冷範圍後,留在城內居住的巴勒斯坦家庭。雖然住在牆的這一邊,但這個小販和他的族人一樣,並未享有以色列公民權,只憑一紙「永久居留證」在城市裡住下來。而所謂「永久」也並非真的能讓他們安身立命,以色列政府以各種名目取消居留證的案例時有所聞,儘管這種作法遭到國際社會譴責,但以色列政府仍然堅持著這樣的歧視政策。
現實世界的隔絕,剝奪了巴勒斯坦人的行動自由,讓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的憤怒持續累積,成為以巴暴力衝突頻傳的長期因素之一。而在死後的世界,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依舊勢不兩立。
橄欖山上的耶穌升天小堂和舊城裡穆罕默德升天的圓頂清真寺,隔著山溝遙遙相對,腳下各自有一片墓園,分別屬於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隔著窄小的谷地,死後仍各自緊守著自己的聖地。在死後的世界,仍然不得不比鄰而居的猶太人與阿拉伯,還是一樣彼此隔絕。
【上報前進耶路撒冷】
●當迫害者掌握國際話語權 請你聽一聽來自巴勒斯坦的聲音
●到處都是這個塗鴉 揭開光頭小男孩背後的心酸故事
●第七站Aida難民營:鐵門和牆上這些洞,都是彈孔(之一)
●第七站Aida難民營:每15天才有1次自來水供應,你能想像嗎?(之二)
●第七站Aida難民營:父兄都成政治犯 少年擲石抗暴表憤怒(之三)
●第一站特拉維夫:以巴邊境山雨欲來
●第二站加薩邊境:那裡冒著煙的地方,就是加薩!
●第二站加薩邊境:火箭射過來,我們就禱告
●第三站拉姆安拉:衝突餘燼未滅,再掀抗爭潮
●第四站大馬士革門:這裡是以巴衝突第一線
●第五站巴勒斯坦:猶太人與穆斯林比鄰而居
●第六站東耶路撒冷:高牆隔開人權 巴勒斯坦人看病也要通行證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