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片典藏大作戰!《上報》獨家掌握消息,成立35年、由文化部設立的國家電影中心,經4年斡旋,終於說服中國片商點頭,把手中握有的46部國片「母片」歸還台灣,無償回捐給國影中心典藏;其中包括秦漢、林青霞主演的瓊瑤電影《一顆紅豆》、《在水一方》等經典國片,經修復後將可「影留台灣」。
這批搶救回台的國片,除了盛為人知的瓊瑤經典電影,還包括秦漢、林鳳嬌主演的《桑園》,甄珍、鄧光榮的《未曾留下地址》,以及《伊甸園》、《校園有鬼》等國產片。
這也是國影中心第一次成功救回在異地漂流的國片。
一部國片,價值多高?儘管國影中心強調「無價」;但以電影底片片材一部約40萬元的成本估算,這次救回的國片至少值1840萬元。而據透露,早期國片版權的「買斷價」,便宜的一部約10、20萬,搶手的上看百萬元,若經修復再到國際影展上「過個水」,版權費更可翻3倍轉手。
翻開國片「流浪記」,事實上,早年許多國片礙於保存設備及維護成本,儘管電影版權仍握在拍片的片組手中,但幾乎都把底片膠卷,暫時寄放在台灣國影中心位於新北市樹林的片庫中維護、典藏。
然而,隨著有線電視的發展、乃至近年網路影音平台崛起,包括中國在內的海外片商嗅出商機,開始大量收購國片,希望轉成數位影像後,從中謀利。有些片商選擇只購買播映版權,但不少片商則連底片膠卷都一併買斷帶走,導致許多國片流浪異地,面臨典藏及修復危機。
5年多前,一家總公司位於北京的中國片商,便透過台灣電影圈的資深發行業者當掮客,一一找了早年經典國片的「片組」、出品人簽授權書,買下部分國片在中國播映的版權,之後,還拿著授權書、繳清了底片保管費,就輕鬆向國影中心取走這些國片的母片膠卷,帶離台灣。
一路參與搶救國片任務的國影中心典藏組長鍾國華,2013年赴中國參加上海電影節,遇見了這家握有至少60多部國片的中國片商,當時曾首度嘗試說服片商,希望他們既已取得播映版權,何不把膠卷回捐國影中心片庫,讓已有多年保存、修復經驗的台灣團隊負責典藏、維護。
不過,中國片商在與律師研商後認為,膠卷底片放在倉庫可作為公司資產,未來還可向銀行借貸,便斷然回絕國影中心的建議。
沒想到,才不到3年,這家中國片商便回心轉意,反過頭找國影中心求救。關鍵就在國影中心握有電影底片膠卷的保存及典藏技術。
原來,中國片商當年雖從國影中心及其他片組手中搶下了數十部國片,卻便宜行事地把它們放在香港一家租來的簡易倉庫中寄存。未料,後續想把這些國片「數位化」時卻發現,底片居然統統變質、受損,患了「醋酸症」(Vinegar Syndrome),膠卷因軟化、腐壞而黏在一起無法使用。
這讓中國片商急了,去年起,多次聯絡已有豐富修復、典藏經驗的國影中心求救,希望能再取得這些國片的「拷貝片」,盼轉成數位格式利用,甚至還親自飛來台灣洽談。國影中心這時趁勢再提「國片回捐」的構想,二度勸中國片商把國片母片運回台灣,由國影中心負責修復、保存。
經雙方數次書信、面談斡旋,此案在去年底拍板定案,中國片商終於點頭答應,無償把手中握有的國片底片回捐給國影中心。因部分國片底片已受損、報銷,他們也提出需求,希望國影中心能出借這些國片的拷貝片並協助轉成數位影像。
原本中國片商統整、列冊的國片名單超過60部,但其中少數因有香港片組參與製作,中國片商已先捐給香港電影資料館,其餘經鍾國華等人現場盤點後,最後確認只剩46部堪用、未受損,並於今年6月初,分批搭飛機、搭船運回台灣,送抵國影中心的樹林片庫。至於底片已捐給香港的電影,中國片商也答應把已經數位化的影片檔案,統統送給國影中心典藏。
鍾國華說,為了確保國片不在運送中出現閃失,當時不僅小心翼翼用低溫15度的貨櫃裝箱,還以「1部10萬元」的保額,替這些底片買了保險。
至於這些成功救回的國片,鍾國華表示,等到著作權50年保護期一過,將可永久成為國家的影像文化資產。而尚在保護期的片子,國影中心則有權修復、拷貝成數位檔,搭配每年的主題展或影展,將這些國片的經典,繼續推廣流傳。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