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拿補助要看「研究表現」 科技部遭批「拉拔年輕學者」喊假的

林惟崧    2017年11月28日 16:20:00
科技部11月端出「科技部補助款申請改革計畫」,欲挹注更多資源給年輕學者,但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詹昭能認為,研究計畫審查重點仍過於看重學者「過去研究」表現,「完全抹殺了學者的創意能量。」(攝影:葉信菉)

科技部長年來補助計畫、審核機制都遭人詬病,過於「封閉」、「陳腐」,今年11月舉辦「科技部補助計畫審查機制改革諮詢座談會」,北中南4場座談會爆滿,不少教師都趁此機會大吐苦水。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詹昭能認為,科技部端出的改革計畫,仍然「卡」住了創意。

 

科技部向來是學術界申請計畫補助的重要來源,每年掌握了三、四百億的預算經費,但台灣的高教競爭力,真的能夠躍升國際、展現充沛教育能量嗎?詹昭能指出,「審查重點與原則」就成為學者在計畫申請過程中很大的絆腳石。

 

研究計畫審查重點過於看重學者過去的研究表現,詹昭能表示,到底申請專案計畫研究,是看該計畫的「潛質」評量,還是以過往學術成就來評量個人能力?「研究表現」幾乎是佔了計畫審核的50%,已經完全抹殺了學者的創意能量、可行性與潛能。

 

詹昭能認為,科技部端出的改革計畫,仍然「卡」住了創意,例如「研究表現」幾乎佔了計畫審核的50%,已經完全抹殺了學者的創意能量。(科技部提供)

 

詹昭能認為,要讓計畫拿高分,順利通過審核,研究表現占比50%的規定,等同宣告新人學者已經被迫出局,而能夠透過研究表現拿到高分的,不外乎是「老面孔」,試問,這些老面孔的計畫品質,是否等同具備國際競爭力,都值得打上問號?

 

申請科技部經費補助的同時,論文是否「穩定產出」、登上SCI、SSCI期刊等也為關鍵指標。但詹昭能說,有些具創意計畫的學者,可能是三、四年才誕生一個具有潛能的計畫,以人文社會領域來說,科技部的審查機制,有一半著重該學者過去學術表現,針對後端計畫的執行成效、能否解決社會端的家暴、性侵等實際問題,完全不計較,長年下來,形成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小圈圈,需要雪中送炭的學者始終拿不到經費,「形成學術圈裡的貧富差距。」

 

一般一位教授的學術黃金期,是30歲至50歲之間,從科技部公布的專案計畫主持人年齡分布表中,30到39歲的學者申請人數,從四年前的4000人,跌至2800多人;40至50歲之間的學者,也從8700多人降至7300多人,兩大族群少了3000多人。但反觀50至59歲、甚至60歲以上的學者,反而占比是逐年攀升。

 

從科技部專案計畫主持人年齡分布表可見,35歲之後申請計畫的學者才是大宗,能在30歲以下申請計畫的人幾乎是個位數。(科技部提供)

 

科技部長陳良基以此圖根據,推出了「哥倫布計畫」、「愛因斯坦培植計畫」,聲稱要拉拔年輕學者,但其年齡限制在32歲以下、35歲以下具博士資格的教授,遭抨擊是隔靴搔癢,且兩個計畫的審查機制要點,同樣也是著重該申請人過去的研究學術表現,讓不少學者認為,還是無法激發學術創意能量與品質。

 

科技部日前在座談中回應學者回應與質疑,表示審查機制要點與原則都會是動態調整,透過座談會蒐集各方意見,也能夠做為日後調整的參考依據。

 

【延伸閱讀】
●【申請人數沒過半】科技部砸50億重金攬才 年齡門檻太高卡死一堆學者
●科技部50億AI計畫學者少有AI背景 楊泮池3親信淪「人頭帳戶」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