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審查於25、26日進行完畢,立法院針對被提名人一一提出憲政相關的詢答。本次被提名人中,有兩名被提名人高雄高等行政法院法官兼院長楊惠欽與司法院秘書長呂太郎都曾任司法官,另兩位考選部長蔡宗珍、台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謝銘洋則是學者出身。基層司法人員出面表達對楊惠欽及呂太郎的疑慮,基層司法人員認為呂太郎不顧基層勞權,國會質詢時表現似乎偏向維護機關,甚至私下在通訊軟體稱他為司法版林鄭月娥。
25日審查楊惠欽時,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詢問她過去參與審判的人事案件,法官宋明蒼曾與被告房阿生私下見面,涉嫌關說,司法院移送監察院後,給予宋明蒼停職處分,但最後職務法庭卻決議讓宋復職。對此,楊惠欽表示是服務中心希望承辦法官處理,才與被告見面。黃國昌再問楊惠欽什麼是「層級化法律保留原則」?但楊惠欽無法回答。黃國昌後續則表示不滿楊的回應,不會投票給她。
對於被提名人的適任性問題,曾任書記官的沛然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東元認為,在關說案件中,楊惠欽似乎沒有處理得很好,光是這點就讓人質疑是否能勝任大法官;從過去的經驗,也很難看到呂太郎對基層司法工作人員的關心;至於蔡宗珍在任職考選部長期間,不顧考生的反對,仍執意將律師考制推行為及格制,引起考生不滿。
但王東元強調,並非說這三名被提名人完全不適任大法官,而是需要加強。他認為,楊惠欽與呂太郎都曾任基層法官,應該能理解基層司法人員的心聲,也尊重立法院能監督把關。
今日詢答時,針對基層司法人員的議題,民進黨立委周春米向呂太郎提出基層司法人員勞權的問題。周春米表示,呂太郎過去就是司法改革的大將,但基層司法工作者對他有很多質疑,台灣法警工會曾質疑呂太郎縱容地方法院打壓維權的基層法警,侵害基層司法人員的結社自由與言論自由,司法法制委員會也多次質詢該議題,但似乎沒讓法警獲得滿意的結果。
呂太郎回應,法警負責提解人犯跟維護機關安全,對機關及被告的安全相當重要,法警很辛苦,但人力一直無法提升,刑訴法修改後,也造成法警更多負擔。他指出,曾與法警工會洽談,瞭解如何改善,像是警備車不夠安全問題,他也去試乘,要求改善。至於台中地方法院與法警的問題,因院長與法警有不同意見,讓法警遭記過,但他強調也是按照考績來辦理。周春米則提醒,不能忽略基層人員的犧牲跟奉獻。
台灣法警工作權益促進會(簡稱台灣法警工會)理事長、台中地院法警簡嘉達表示,從詢答來看,楊惠欽表現不佳,竟然無法說明「層級化法律保留原則」。
簡嘉達對兩名學界出身的人選未表達太多意見,對於在野政黨批評本次被提名人偏綠,簡嘉達認為,偏綠不是重點,而是被提名人面對政治運作、面對權力是否能中立。如果被提名人中,有人曾偏向權力,與強權妥協,那怎麼守護憲法、捍衛人權?
簡嘉達認為,大法官要守護憲法、捍衛基本人權價值,從呂太郎的學經歷來看,都沒有問題,但呂擔任秘書長期間,從國會質詢的表現及法警工會親自與他接觸的經驗,讓基層法警紛紛在通訊群組中表示憂心。他以一年半前,黃國昌曾揭發台中地院院長發新聞稿說謊,也有法官改革團體表示「誠信是法官的第一生命,不該姑息公然說謊的法院院長」,但司法院選澤護短,除了讓該法官續任,後續也未向立法院提出報告。
一年多年前,法警工會曾提起值勤加班費復審,後續救濟成功,監察院為此提出調查報告,後續國會中也多次對該議題質詢呂太郎,要求司法院正視司法基層人員的勞權。經過監察院及立法院的多次監督,司法院才慢慢修改,但新制仍有缺陷,導致法警過勞情況仍在。此外,簡嘉達去年曾跟黃國昌一起開記者會「譴責法院打壓維權法警」,記者會後,參與的法警遭「言行不檢」為由,遭記過懲處。
簡嘉達說,過去法警未曾公開對大法官被提名人的適任性表示意見,但在長期的接觸觀察下,他認為呂太郎作為秘書長時,並未站在基層工作者這一方,但大法官應該抵抗強權、保障人權,他質疑呂太郎成為大法官後,是否能站在人民這一邊?簡嘉達用電影「不恐龍大法官」來形容,呼籲大法官也不應恐龍。
簡嘉達透露,許多基層司法人員私下討論大法官被提名人時,將呂太郎比擬為香港的特首「林鄭月娥」,他們認為,呂過去的表現,漠視基層司法人員的人權,還縱容司法行政的官員用考績來教訓爭取權益的基層司法人員,以致基層司法人員普遍噤聲,不敢再有人挺身爭取權益。
簡嘉達指出,法警、書記官等基層司法人員的勞權是「司法照妖鏡」,司法行政高層多為法官,面對司法人員內部過勞問題無法好好解決,要如何期待司法行政高層成為大法官後,能同理窮盡一切救濟途徑人民的處境?他直言,以前不說話是相信國會能好好把關,但看來投票也會順利通過,因此就算害怕,仍決定表態反對呂出任大法官。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