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駐地記者,我在排外氣氛強烈的南韓,生活了4年多;我喜歡韓民族和社會環境激烈衝撞的風格,還有相較台灣更濃厚的感性與情感表露,但這都要以長久的人際經營與成功敞開對方心胸為前提,至今還是會多少覺得,要跟這裡的人相處甚至親近,是一項艱鉅挑戰,也勢必碰到許多文化衝撞。
但您能想像,一位外國神父,早在50多年前,連外國人在首善之都都會被視為異類的當時,隻身前來南韓,從在參與設立大學並擔任教授,搖身一變成為社會運動家,積極嘗試將在自己的理想,於這塊充滿悲劇歷史的國度上實現嗎?就連從物質發達、國內外人員交流頻繁的當下來看,這都是不可思議的事。
善於長期專注單一人物的生活紀錄,刻畫出生命哲理的南韓紀錄片導演金東元,今年帶來他的最新力作《我的朋友鄭日祐》(Jung Il-woo, My Friend
)。鄭日祐本名約翰‧文生‧達利(John Vincent Daly),是愛爾蘭裔的美國人,他有著世俗所描繪的耶穌的長相,個性卻放蕩不羈,不拘飲酒抽菸,又能透過彌撒、祈禱和佈道,帶給許多人鼓勵與溫暖。
在朴正熙軍政獨裁時期,南韓經濟逐漸起飛並邁向安定的階段,鄭神父體察到物質成長的南韓社會,許多不公義事件正一齣齣上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逐漸淡薄甚至疏離。
鄭神父開始奉獻自己心力在這塊土地上,從公開聲援上街示威要求民主的學生,到自學韓語、與本地民眾直接互動,更走入當時還未整治的漢城清溪川與楊坪洞貧民區中,體驗底層百姓的困苦生活,還有官員難以察覺的社會實態。
後來隨著貧民區土地開發衍生出撤遷問題,他決定協助迫遷居民蓋房,並推動一連串社區營造工作,這在40多年前,極端保守與封閉的南韓社會,都是過於新穎前衛的觀念舉動。
儘管懷著好意希望改善迫遷民眾生活困境,在排外性強烈的南韓社會,起初他承受許多阻撓與不信任,甚至遭遇人身威脅,但鄭神父概括承受,用包容化解各方疑慮與不友善,最後成功團結迫遷民眾從事生產互助,在70年代後半,立下社區營造成功典範,知名度因而大增,成為不少民眾眼中的神話人物。
鄭神父懷抱著極具理想性的「共同體」意識,他希望包括自己在內的神職人員和一般民眾,能像朋友一樣生活在一起,互相關照與分享日常喜怒哀樂。有了先前成功經驗,在1988年奧運舉行前,漢城東北部的上溪洞展開連串暴力都更時,鄭神父再度出面站在迫遷居民這邊,一同參與抗爭。
那正是南韓享受經濟現代化豐碩果實的時代,但接踵而來的是連串不動產投機,還有獨裁政府與地皮商勾結,動用軍警與黑道逼迫百姓離開家園的殘酷景象。鄭神父以他的神職,透過祈禱來撫平迫遷居民受傷的心靈。
在居民於拆除現場展開宿營抗議後,黑道份子闖入並破壞了迫遷者搭建的帳篷,走投無路的居民陷入崩潰絕望,鄭神父在彌撒儀式中說道:「我們現在更窮了!這樣正好,我們越是窮困,就越能貼近上帝;我們越是窮困,就越脆弱,這時上帝的力量就會介入進來。所以今天發生這樣的事是好的。」
這樣的話,在常人耳中聽來似乎有些殘忍,卻就鄭神父長期深入貧民的經驗來體會,更能感受出,物質發達的社會,越來越多人接受良好的教育、生活在溫飽無虞的環境,有了錢、有了權,但許多人性和常理,卻同時在物質成長中流失,最後演變成欺壓與霸凌。
鄭神父希望利用自己的知名度,為迫遷戶籌募金費與物資,把以前社區營造的成功經驗,移植到上溪洞,但也因物資支援源源不絕流入,加上權力與利益的介入,迫遷戶最後被多角分化,無法建立起共同意識持續抗爭,鄭神父的理想,胎死腹中。
經歷這次挫折,他決定投入忠清北道的農村,為勞動力與生產成果遭資本家與因新自由主義開放而被剝削,導致生活困頓的農民盡一份心。他隱身在破舊農房,在農村推廣高附加價值並回歸自然的有機耕種,也透過自己的人脈關係,讓農產品得以流通到各教會,使農民經濟生活得以安定。
儘管作為神職人員,但鄭神父並無嚴肅或刻板的形象,反而有點玩世不恭,又能時時刻刻貼近基層民眾,飲酒作樂,又能髒話盡出。在他帶動下,不僅農村經濟得以活化,地方社會人情也更為熱絡。
帶著推動營造順利的成就感,鄭神父回到漢城(今首爾)後,重返神職與佈道本業,卻因過於勉強自己參與絕食祈禱儀式,身體不堪負荷而倒下,在教會安養院渡過餘生。他的信徒和神父同業們陪伴在他身旁,但逐漸地,他的身體已不聽使喚,更罹患阿茲海默症,行動與記憶力逐漸被腐蝕,最終死去。
看到這樣的經歷,很難不令人唏噓感嘆,但對於媒體與社會塑造成像神一般的鄭神父來說,這似乎正符合他的期待。鄭神父患病前說道:「我的願望是,在死之前,成為一個『人』…事實上我連什麼是『人』都不知道,追根究柢都無法定義什麼是『人』。」
上帝似乎聽見這樣的呼喚,最後如願讓他遠離世俗塵埃而安息。常人總期待我們自己和周遭親友都能風光地度完餘生,但鄭神父的故事,彷彿在告訴我們人生該倒著活。歷經在異鄉,面對不公義挺身而出,與社會產生連串衝撞磨合,鄭神父幫助與影響了許多人,仍能為自己的信念堅定走完一生。
金東元導演以「朋友」的角度,觀察鄭神父來到南韓,與貧民為伍、與權力對抗的後半生。這部片沒有太多宣教色彩,反倒提醒我們,一生中在自身與社會不斷交織影響下,或許回歸純粹,反璞歸真,才是體悟人生意義的最佳方式。(文╱楊虔豪,駐韓獨立記者)
※《我的朋友鄭日祐》將於2017「DOC+紀錄片工作坊」國際首映,金東元導演也將參與映後座談,並帶來「大師講堂」,分享他的紀錄片創作經驗。
9/1(五)
15:30 《我的朋友鄭日祐》放映及座談
19:00 大師講堂—金東元
地點:府中15新北市紀錄片放映院(新北市板橋區府中路15號B1)
免費參加,需線上報名(goo.gl/PbZyFQ)。更多資訊請見:goo.gl/51oXUs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