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者羅曼菲,在現代舞蹈界極具盛名,不但在國內接連獲頒吳三連藝術獎、國家文藝獎舞蹈類獎,《紐約時報》也曾盛讚其壯麗大器的舞姿。2006年,羅曼菲因癌症英年早逝,時隔11年,以她為主角的紀錄片《曼菲》即將上映,由陳懷恩導演所執導,並榮膺第19屆台北電影節閉幕片。不同於多數的人物傳記紀錄片,《曼菲》並不直接歌頌羅曼菲優異的舞蹈成就,而是藉由其家人、師長、學生、好友的回憶,帶出她與舞蹈藝術同行的一生。
羅曼菲曾說:「舞蹈其實很簡單,就跳得很開心就好了。」她從小熱愛跳舞,於就讀台大外文系時期確定走向舞蹈這條路。遠赴紐約習舞回台後,則在台北藝術大學散播現代舞的種子,布拉瑞揚、簡珮如、黃翊、劉奕伶等知名舞者都曾受她的栽培。
1994年,她與雲門第一代舞者鄭淑姬、吳素君、葉台竹共同創立「跨界舞團」,希望證明年逾40歲的舞者仍大有可為,他們嘗試更具實驗精神的舞作風格,繼續享受創作與舞蹈。而擔任雲門2藝術總監時期,則讓她提供更多傳承的機會給新一代舞者,直至罹癌逝世,她心心念念的都是舞蹈。
訪談與舞蹈影像是《曼菲》極為重要的元素,導演陳懷恩將兩者流暢的搭配,循不同時期的經歷,安排羅曼菲的親友回憶相處時的點點滴滴,同時穿插珍貴的舞蹈排練及演出畫面,讓觀眾除了自他人口中了解羅曼菲,也能從舞蹈本身,細窺並感受她在人生不同階段的狀態。
例如,當談及羅曼菲首次赴紐約學習的階段,影片使用舞者簡珮如伸展肢體的慢舞畫面,那抓住陽光的動作,正呼應林懷民老師所說的「用身體來體驗,用身體到處去跳」的年輕氣盛。回台後,羅曼菲的不適應,則透過《舞台的沉思》裡四處張望的排練畫面,傳遞出無所適從的心理。而當編舞家黎海寧談及羅曼菲病重仍答應出演《女人心事II:芙烈達》時,羅曼菲在舞台上那憂傷、寂寞卻又極具爆發力的舞姿,更是令人驚艷她的能量,與不甘向病魔屈服的那顆熱愛舞蹈的心。
舞蹈家張曉雄提到:「曼菲是非常關注人的生命狀態,所以她作品是非常入世的。」她一生努力舞著、散播舞蹈的信念,以不同的形式去支持他人,那份觸動人心的溫暖是受訪者共同的回憶。因此,除了羅曼菲演出的珍貴畫面外,本片也特別拍攝了受羅曼菲影響極深的幾位年輕舞者,如布拉瑞揚、黃翊、劉奕伶、周書毅等。經由他們的口述,以及他們現在的生活與舞蹈,更可看出即便過了11年,羅曼菲的精神與生命力仍在他們的創作中不斷延續、傳承。
片中更有很多影像設計的巧思,像是廖咸浩教授、詩人羅智成提到曼菲在大學時代的奠基之後,畫面中便有一隻翩翩蝴蝶往窗外飛去,暗喻她走往外面的世界,赴美深造吸收更多養分。另外還有一段著墨:「蘆葦有一種泰然和自在」,同時對照她在《蘆葦地帶》的開場獨舞,將生命的無常帶出,讓人有種無法承受的沉重,更顯悲傷。本片的每一張畫面都彷彿帶著某種使命出現,觀眾不得不仔細觀察細節。
由林懷民所編的《輓歌》,長達十分鐘的原地旋轉,是羅曼菲最經典的舞作。在片中,《輓歌》一共出現三次,我們看見曼菲舞出了生命的高峰,也轉向了人生的終點。不過,正如舞蹈家古名伸所述:「她的離開,就一種感覺,好像美好的往昔。」《曼菲》就像是一本由影像書寫而成的思念之書,隨著影片到最後,這個備受崇敬、疼惜的「曼菲」,也彷彿像是故友一般,走進了觀眾的心裡,在我們的心中,永遠的舞著。(文╱林嘉玟)
※《曼菲》將於9/15起,於台北、中壢、台中、高雄、宜蘭上映,場次表及相關資訊,請至「曼菲—電影」Facebook臉書專頁。
【關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成立於1998年,每兩年舉辦一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