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夜鶯的哭聲》:如此蒼涼的希望之光

出前一廷    2019年09月13日 15:00:00
(傳影互動 提供)

《夜鶯的哭聲》是一部風格獨特的電影,以復仇劇形式描繪出龐大主題,並透過壓抑氛圍讓人幾乎喘不過氣來,就算片中仍有著象徵希望的一絲曙光,卻也顯得如此蒼涼,像是待到那時,所有情感也早已接近被掏空掏盡了一般。

 

(傳影互動 提供)

 

從前半段來看,《夜鶯的哭聲》給人一種典型復仇劇的感覺,若是更換一下角色身分,甚至還頗具某些經典西部片的調子,以怵目驚心的暴力事件作為開端,使觀眾一開始便對反派角色充滿反感及怒意,就這麼與主角站在同一陣線,期待著接下來暢快淋漓的復仇之旅。

 

(傳影互動 提供)

 

然而,自故事中段開始,本片卻轉朝反戲劇化的方向前進,雖然陸續安排了一些看似容易預測其後發展的情境,卻也屢屢讓觀眾的預期落空,以更偏向真實世界與人性面貌的方式持續推演故事,使人越來越難得知主角旅程的終點究竟何在,甚至就連復仇之路還會不會繼續下去,也被安上了一個明顯問號。

 

(傳影互動 提供)

 

《夜鶯的哭聲》這種反戲劇化的情節發展,可說讓電影主題的展演變得更為清晰。在這部片中,各式各樣的壓迫可說無所不在,主角在不同階段,均由於其負罪的過往、愛爾蘭人的身分,以及身為女性這點而受到各式各樣的歧視。但在此同時,甚至就連主角自身,卻也在電影前段同樣對他人有著種族歧視偏見,使這些由各種因素構成的階級之分,成為了故事壓迫感的主要來源,甚至還會有種世界讓人無處容身的沉重感受。

 

(傳影互動 提供)

 

巧妙的是,電影的「復仇」主題,也隨著這些問題有著階段性的變化,自一開始家人被害的仇恨,逐漸擴大範圍,最終變成了由於階級與種族屠殺所帶來的另一種仇恨。但在故事從「滅門」朝「滅族」這種仇恨性質不斷加強的過程中,卻也由於反戲劇化的情節安排,使得復仇劇原本應該帶給人的暢快感也逐步降低,在讓電影變得越來越貼近現實的同時,也使觀眾的心情越來越為沉重,覺得一切終將徒勞無功。

 

(傳影互動 提供)

 

不過,正如開頭所說,《夜鶯的哭聲》還是給了觀眾一絲希望之光,讓人知道雖然那些制度與階級會放大人性中的醜惡之處,但良善與關懷卻也還是依舊存在。只是在面對如此難以撼動的結構之下,似乎也只能一步一步,如此緩慢地推進著,使夜鶯的哭聲自響亮的號泣,在不知不覺間僅餘沉默的淚水,也讓那絲希望之光顯得既美麗珍稀,卻又如此如此的蒼涼哀痛。

 

 

上報生活頻道特約作者 出前一廷

曾獲某文學獎,譯有某些小說,並曾撰寫多篇小說之導讀與解說類文章,認為下雨天最好的去處是電影院,或乾脆在家看片,配上熱騰騰的泡麵,故以此為名。

臉書粉絲頁:史蒂芬金銀銅鐵席格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信箱:service@upmedia.mg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關於我們

世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上報UP Media於2016年7月成立。我們集結菁英記者、編輯、專業行銷業務、社群好手,強調多元的原生內容與有趣豐富……

關於我們

探索網站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寶橋路188號8樓

電話:+886 (2) 2568-3356

傳真:+886 (2) 2568-3826

e-mail:service@upmedia.mg

關注我們的報導社群

提供新聞:news@upmedia.mg

投書評論:editor@upmedia.mg

客戶服務:service@upmedia.mg

廣告合作:ad@upmedia.mg

回到最上方